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用于时间反演电磁系统的天线及阵列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2.1 用于时间反演电磁系统的密集多端口天线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2 用于时间反演电磁系统的宽角扫描阵列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3 用于时间反演系统的电磁调控阵列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 第22-26页 |
1.3.1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 第22-24页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用于时间反演电磁系统的密集多端口天线研究 | 第26-57页 |
2.1 基于共用辐射体方法的密集多端口天线 | 第26-36页 |
2.1.1 共用辐射体密集多端口天线设计 | 第26-29页 |
2.1.2 共用辐射体天线的仿真和测试性能 | 第29-30页 |
2.1.3 共用辐射体天线在车内环境的时间反演聚焦 | 第30-36页 |
2.2 基于色散分多址接入技术的无穷小间距多通道天线 | 第36-47页 |
2.2.1 色散分多址接入技术 | 第36-41页 |
2.2.2 并联式无穷小间距多通道天线 | 第41-45页 |
2.2.3 串联式无穷小间距多通道天线 | 第45-47页 |
2.3 基于介质谐振的密集多端口天线 | 第47-56页 |
2.3.1 利用介质加载实现时间反演超分辨率聚焦 | 第47-50页 |
2.3.2 介质谐振密集多端口天线 | 第50-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用于时间反演电磁系统的宽角扫描阵列研究 | 第57-115页 |
3.1 一维宽角扫描阵列 | 第57-75页 |
3.1.1 时间反演电磁系统中的阵列扫描 | 第57-62页 |
3.1.2 基于镜像原理的基本天线类型分析 | 第62-65页 |
3.1.3 基于“电流平行磁壁模型”的宽波束单元 | 第65-70页 |
3.1.4 基于“电流平行磁壁模型”的宽角扫描阵列 | 第70-75页 |
3.2 二维宽角扫描阵列 | 第75-99页 |
3.2.1 具有准半球状方向图的“三电/磁流模型” | 第75-79页 |
3.2.2 基于“三磁流模型”的半球状方向图天线 | 第79-86页 |
3.2.3 三磁流天线的小型化 | 第86-93页 |
3.2.4 基于半球状方向图天线的二维宽角扫描阵列 | 第93-99页 |
3.3 用于隧道环境的双端宽角扫描阵列 | 第99-114页 |
3.3.1 隧道环境对宽角扫描阵列的要求 | 第99-101页 |
3.3.2 具有双端射方向图的双模式双磁流天线 | 第101-105页 |
3.3.3 基于双磁流天线的隧道用宽角扫描阵列 | 第105-11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章 用于时间反演系统的电磁调控阵列研究 | 第115-143页 |
4.1 基于局域模超表面的电磁环境调控 | 第115-128页 |
4.1.1 可重构的亚波长谐振单元 | 第116-117页 |
4.1.2 基于局域模超表面的自由空间源定位 | 第117-122页 |
4.1.3 基于局域模超表面的复杂环境源定位 | 第122-123页 |
4.1.4 基于局域模超表面的时间反演聚焦增强 | 第123-128页 |
4.2 基于惠更斯超表面的电磁环境调控 | 第128-142页 |
4.2.1 利用平面超表面产生任意电磁环境 | 第129-137页 |
4.2.2 基于反馈调节机制的时间反演传输增强 | 第137-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43-144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