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 | 第16-17页 |
1.1.2 混沌信号处理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8-22页 |
1.2.1 混沌信号的检测识别 | 第18-20页 |
1.2.2 时滞混沌系统的延迟估计 | 第20-21页 |
1.2.3 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2-26页 |
第二章 混沌基础及方法 | 第26-43页 |
2.1 混沌的定义 | 第26-27页 |
2.2 延迟坐标嵌入技术 | 第27-30页 |
2.2.1 嵌入延迟 | 第29页 |
2.2.2 嵌入维数 | 第29-30页 |
2.2.3 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2.3 混沌系统的特征量 | 第30-32页 |
2.3.1 Lyapunov指数 | 第30-31页 |
2.3.2 关联维数 | 第31-32页 |
2.4 混沌信号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2.4.1 置换熵与置换统计复杂度 | 第32-35页 |
2.4.2 可视化图和水平可视化图 | 第35-37页 |
2.5 相空间非完整重构 | 第37-39页 |
2.6 接收信号中的混沌特性 | 第39-42页 |
2.7 本章总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混沌信号的识别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基于相空间非完整重构的混沌信号识别方法 | 第43-53页 |
3.2.1 非完整相空间中的分布特性 | 第43-45页 |
3.2.2 分量重排 | 第45-46页 |
3.2.3 分段均值方差 | 第46-48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3.2.5 小结 | 第53页 |
3.3 基于重排分量可视化的混沌信号识别方法 | 第53-60页 |
3.3.1 方法简介及可行性分析 | 第53-58页 |
3.3.2 Kullback–Leible散度 | 第58页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3.3.4 小结 | 第60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基于相空间非完整重构的时滞混沌系统延迟估计方法 | 第62-8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算法可行性分析 | 第62-67页 |
4.2.1 局部聚集现象 | 第62-65页 |
4.2.2 嵌入延迟和系统固有延迟之间的关系 | 第65-67页 |
4.3 实验结论及分析 | 第67-79页 |
4.3.1 算法的有效性 | 第68-69页 |
4.3.2 分段数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3 多延迟的情形 | 第71-72页 |
4.3.4 噪声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5 序列长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4.3.6 小延迟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7 弱反馈强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8 算法时间复杂度 | 第78-79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基于混沌信号基本特征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80-104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基于相空间非完整重构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80-97页 |
5.2.1 可行性分析 | 第81-83页 |
5.2.2 实际数据分析 | 第83-87页 |
5.2.3 KNN分类算法 | 第87-88页 |
5.2.4 分类识别 | 第88-91页 |
5.2.5 数据长度的影响 | 第91-93页 |
5.2.6 分段数的选择 | 第93页 |
5.2.7 多径衰落对算法的影响 | 第93-97页 |
5.2.8 小结 | 第97页 |
5.3 基于自然不变测度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97-103页 |
5.3.1 自然测度 | 第97-98页 |
5.3.2 高维混沌系统一维投影的自然测度 | 第98-101页 |
5.3.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基于信号可视化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104-117页 |
6.1 引言 | 第104页 |
6.2 基于可视化熵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104-111页 |
6.2.1 可视化熵 | 第104-105页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5-109页 |
6.2.3 多径衰落对算法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3 基于水平可视化图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 | 第111-115页 |
6.3.1 Shannon—Fisher信息平面 | 第112页 |
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4页 |
6.3.3 多径衰落对算法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4 本章总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7-119页 |
7.2 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