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1.1 金葡菌生物特性及形态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2 金葡菌的致病性及α-溶血素 | 第13页 |
1.1.3 金葡菌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2 和厚朴酚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2.1 中药厚朴的研究概述 | 第14页 |
1.2.2 和厚朴酚的药理活性 | 第14-15页 |
1.3 NLRP3炎性小体的概述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的活性研究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菌株和细胞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1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复苏菌种并活化培养 | 第19页 |
2.2.2 测定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19页 |
2.2.3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9-20页 |
2.2.4 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杀菌曲线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2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2.3.1 测定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21-23页 |
2.3.2 琼脂扩散实验 | 第23页 |
2.3.3 实验室条件下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杀菌曲线的测定 | 第23-25页 |
2.3.4 巴氏杀菌奶中和厚朴酚抑制金葡菌杀菌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和厚朴酚体外抑制金葡菌α-溶血素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的机制研究 | 第28-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3.1.1 菌株和细胞 | 第28页 |
3.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28-29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3.2.1 复苏菌种并活化培养 | 第29-30页 |
3.2.2 测定和厚朴酚对金葡菌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3 WesternBlot法探究和厚朴酚对金葡菌α-溶血素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4 统计学分析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3.3.1 和厚朴酚作用下金葡菌溶血活力的探究 | 第36-38页 |
3.3.2 WesternBlot法检测和厚朴酚作用下金葡菌α-溶血素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和厚朴酚体内抑制金葡菌α-溶血素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的机制研究 | 第41-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4.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41-42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4.2.1 复苏菌种并活化培养 | 第42页 |
4.2.2 实验动物的饲养及处理 | 第42-43页 |
4.2.3 肝脏菌落计数 | 第43-44页 |
4.2.4 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ASC、caspase-1、NLRP3的表达 | 第44页 |
4.2.5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ASC、caspase-1、NLRP3蛋白的表达量 | 第44页 |
4.2.6 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状态 | 第44-45页 |
4.2.7 ELISA检测血清中的IL-1β和IL-18的产量 | 第45-4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3.1 肝脏菌落计数 | 第46-47页 |
4.3.2 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ASC、caspase-1、NLRP3的表达 | 第47-48页 |
4.3.3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ASC、caspase-1、NLRP3蛋白的表达量 | 第48-50页 |
4.3.4 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状态 | 第50-51页 |
4.3.5 ELISA检测血清中的IL-1β和IL-18的产量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5-57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5.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
作者介绍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