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聚苯醚结构及其性能 | 第14-18页 |
1.2.1 物理性能 | 第15页 |
1.2.2 力学性能 | 第15-16页 |
1.2.3 热性能 | 第16-17页 |
1.2.4 电性能 | 第17-18页 |
1.3 聚苯醚改性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3.1 聚苯醚化学改性 | 第18-19页 |
1.3.2 聚苯醚合金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4 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1.4.1 动态交联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 | 第27-29页 |
1.4.2 丁苯橡胶类动态交联弹性体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3页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PPO/PS/SBR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第35-55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5-36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2.2.3 共混材料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37-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2.3.1 SBR橡胶硫化性能 | 第40-41页 |
2.3.2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PPO/PS/SBR力学性能 | 第41-42页 |
2.3.3 加工时间对PPO/PS/SBR共混材料的性能影响 | 第42-47页 |
2.3.4 PPO/PS/SBR共混材料的相态生成及演变 | 第47-52页 |
2.3.5 PPO/PS/SBR 共混材料的重复加工性能 | 第52页 |
2.3.6 PPO/PS/SBR共混材料的耐热老化性能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橡胶相对PPO/PS/SBR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5-84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实验原材料 | 第55页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5-56页 |
3.2.3 共混材料的制备 | 第56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56-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82页 |
3.3.1 硫化体系对PPO/PS/SBR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8-71页 |
3.3.2 橡胶相含量对PPO/PS/SBR共混材料性能影响 | 第7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PPO/SEBS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84-100页 |
4.1 引言 | 第8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4.2.1 主要原料 | 第84-85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5页 |
4.2.3 共混材料的制备 | 第85-86页 |
4.2.4 测试与表征 | 第86-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9页 |
4.3.1 PPO/SEBS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 | 第87-88页 |
4.3.2 PPO/SEBS共混材料DMA分析 | 第88-91页 |
4.3.3 PPO/SEBS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91-94页 |
4.3.4 PPO/SEBS共混材料热稳定性 | 第94-96页 |
4.3.5 PPO/SEBS共混材料的耐老化性能 | 第96-98页 |
4.3.6 PPO/SEBS共混材料的相结构 | 第98-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PPO/SEB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 | 第100-120页 |
5.1 引言 | 第100-10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1-102页 |
5.2.1 主要原材料 | 第101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01页 |
5.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5.2.4 测试与表征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9页 |
5.3.1 极限氧指数(LOI)和UL-94 垂直燃烧测试 | 第102-104页 |
5.3.2 锥形量热测试分析 | 第104-106页 |
5.3.3 无机填料阻燃分析 | 第106-108页 |
5.3.4 热失重分析 | 第108-110页 |
5.3.5 RDP和云母协同阻燃的协同效应 | 第110-111页 |
5.3.6 燃烧残炭的形貌 | 第111-114页 |
5.3.7 热重-红外联用(TGA-IR)分析 | 第114-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