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沸腾两相流微尺度强化传热机理研究与预测模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表第12-14页
第1章 引言第14-37页
    1.1 对流强化换热第14-16页
    1.2 微小通道内沸腾两相流第16-26页
        1.2.1 常规通道到微小通道的临界准则第16-17页
        1.2.2 传热特性第17-21页
        1.2.3 压降特性第21-23页
        1.2.4 微小通道内饱和临界热流量第23-26页
    1.3 微翅片管内流动沸腾第26-27页
    1.4 论文概要第27-28页
    1.5 参考文献第28-37页
第2章 微小通道内沸腾传热经验关联式以及常规通道-微小通道的临界准则第37-49页
    2.1 前言第37页
    2.2 沸腾换热数据库分析第37-40页
    2.3 常规通道-微小通道临界准则第40-42页
    2.4 流动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第42-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页
    2.6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3章 微小通道环形流沸腾换热预测模型第49-63页
    3.1 前言第49-51页
    3.2 环形流沸腾换热预测模型第51-56页
    3.3 模型评估与讨论第56-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页
    3.6 参考文献第60-63页
第4章 微小通道两相流压降第63-73页
    4.1 前言第63页
    4.2 数据与现有关联式比较第63-67页
    4.3 微小通道压降关联式第67-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4.5 参考文献第71-73页
第5章 微小通道临界热流量第73-89页
    5.1 前言第73页
    5.2 数据分布第73-74页
    5.3 加热长度与当量加热直径之比对临界热流量的影响第74-7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6-85页
        5.4.1 区域Ⅰ:L_h/d_(he)≤150,BoRe_1~(0.5)≤200(726个数据点)第77-79页
        5.4.2 区域Ⅱ:L_h/d_(he)>150,BoRe_1~(0.5)≤200(133个数据点)第79-81页
        5.4.3 模型比较与评价第81-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5.6 参考文献第86-89页
第6章 如何进一步强化沸腾换热第89-103页
    6.1 前言第89页
    6.2 气泡成核特性第89-91页
    6.3 微小通道流动沸腾强化方法第91-94页
    6.4 微纳表面改性第94-96页
    6.5 基于流型的强化概念与进一步研究第96-97页
    6.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7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第7章 微翅片管内对流沸腾第103-127页
    7.1 前言第103-104页
    7.2 实验装置与数据处理第104-109页
        7.2.1 实验装置第104-106页
        7.2.2 实验步骤与实验条件第106页
        7.2.3 数据处理第106-109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3页
        7.3.1 流型第109-110页
        7.3.2 沸腾摩擦压降以及与实验关联式比较第110-112页
        7.3.3 沸腾换热第112-114页
        7.3.4 微翅片管沸腾换热半经验公式第114-123页
    7.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7.5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32页
    8.1 全文总结第127-129页
    8.2 展望第129-130页
    8.3 参考文献第130-13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边缘走向中心--国际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电影新生代研究
下一篇:聚苯醚/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