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对外关系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的理由第10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5-16页
        1.4.1 创新之处第15页
        1.4.2 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国家身份理论概述第16-24页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第16-17页
    2.2 身份概念的由来及意义第17-18页
        2.2.1 身份(认同)概念的由来第17-18页
        2.2.2 身份概念的内涵及意义第18页
    2.3 国家身份的类型和定义第18-21页
        2.3.1 国家身份的类型第18-20页
        2.3.2 国家身份的定义第20-21页
    2.4 国家身份形成的逻辑第21-22页
    2.5 国家身份与国家利益、国家行为的关系第22-24页
第3章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提出的背景和内涵第24-32页
    3.1 新中国国家身份定位的演变(90年代以前)第24-26页
        3.1.1 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第24-25页
        3.1.2 革命的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第25页
        3.1.3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第25页
        3.1.4 “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提出(90年代中后期)第25-26页
    3.2 负责任大国身份提出的国际背景第26-28页
        3.2.1 新时期大国行为方式的必然要求第26-27页
        3.2.2 对国际社会责任预期的积极回应第27页
        3.2.3 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疑虑的需要第27-28页
    3.3 负责任大国身份提出的国内背景第28-29页
        3.3.1 国家实力增长成为重构身份的重要动因第28页
        3.3.2 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第28-29页
        3.3.3 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第29页
    3.4 负责任大国理念的内涵第29-32页
        3.4.1 自我约束的大国----尊重国际社会各成员国的主权第29-30页
        3.4.2 自我发展的大国----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第30页
        3.4.3 自我承担的大国----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30-32页
第4章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与国际责任承担第32-42页
    4.1 中国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在外交理念上的表现第32-36页
        4.1.1 新安全观第32-33页
        4.1.2 互利共赢原则第33-34页
        4.1.3 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第34页
        4.1.4 和谐世界第34-35页
        4.1.5 和平发展道路第35-36页
    4.2 中国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在外交实践中的表现第36-39页
        4.2.1 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第36-37页
        4.2.2 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进程第37页
        4.2.3 着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第37-38页
        4.2.4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第38-39页
    4.3 中国的大国责任定位第39-41页
        4.3.1 国内责任是中国最优先的责任第39-40页
        4.3.2 积极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第40页
        4.3.3 量力而为承担国际责任第40-41页
    4.4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方式第41-42页
第5章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的挑战与前景第42-48页
    5.1 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身份认同障碍第42-43页
    5.2 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第43-44页
        5.2.1 中国威胁论第43-44页
        5.2.2 中国责任论第44页
    5.3 欠缺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第44-45页
    5.4 成熟理性的大国心态有待培养第45-46页
    5.5 多重关系需要平衡与协调第46页
    5.6 追寻未来之路第46-48页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56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矿难的危机管理研究--以美国近10年的3起重大矿难为个案
下一篇:亲子小组在改善农民工子女在校行为偏差中的运用--以福州市前屿小学的亲子小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