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1.2 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路径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3 研究路径 | 第12-13页 |
1.3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4 预期目标 | 第13页 |
1.5 可行性论证 | 第13-14页 |
2.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2.1.1 NGO介绍及其在中国的兴起 | 第14-15页 |
2.1.2 教育类NGO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页 |
2.1.3 NGO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模式 | 第15-17页 |
2.1.4 NGO面临的传播困境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传播模式的功能 | 第18页 |
2.2.2 传播模式类型 | 第18-21页 |
3.北京歌路营及项目概述 | 第21-26页 |
3.1 机构概述 | 第21页 |
3.1.1 机构介绍 | 第21页 |
3.1.2 机构目标 | 第21页 |
3.2 团队组成及建设 | 第21-23页 |
3.2.1 领导团队 | 第22页 |
3.2.2 员工团队 | 第22-23页 |
3.2.3 合作机构与志愿者 | 第23页 |
3.3 机构发展及项目 | 第23-24页 |
3.4.机构项目概述 | 第24-26页 |
3.4.1 “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项目背景与概况 | 第24-25页 |
3.4.2 “新1001夜——农村住宿生睡前故事”项目背景与概况 | 第25-26页 |
4.北京歌路营的教育项目及传播模式 | 第26-45页 |
4.1 “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项目实施情况与传播活动 | 第26-29页 |
4.1.1 项目规划 | 第26页 |
4.1.2 项目运作 | 第26-27页 |
4.1.3 项目针对服务群体的组织内传播 | 第27-29页 |
4.2 “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项目的链状传播模式 | 第29-33页 |
4.2.1 传播方式与媒介 | 第29-30页 |
4.2.2 传播模式及过程 | 第30-31页 |
4.2.3 该项目在链状传播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4.3 “新1001夜——农村住宿生睡前故事”项目的实施情况与传播调查 | 第33-38页 |
4.3.1 项目构想 | 第33页 |
4.3.2 项目运作 | 第33-34页 |
4.3.3 项目开发 | 第34页 |
4.3.4 项目针对群体的传播效果调查 | 第34-38页 |
4.4 “新1001夜——农村住宿生睡前故事”项目的网状传播模式 | 第38-43页 |
4.4.1 传播方式与媒介 | 第38-39页 |
4.4.2.传播模式与过程 | 第39-40页 |
4.4.3 该项目在传播模中的特点 | 第40-43页 |
4.5 两个项目的传播模式对比 | 第43-45页 |
4.5.1.传播主体从单一组织转向主体“去中心化” | 第43页 |
4.5.2.传播渠道多元化 | 第43-44页 |
4.5.3 传播过程中的品牌塑造 | 第44-45页 |
5 教育类NGO传播策略建议 | 第45-48页 |
5.1 整合传播平台,发挥自媒体优势 | 第45页 |
5.2 利用“意见领袖”推动“群体极化”正向效应 | 第45-46页 |
5.3 通过病毒营销的传播模式打造品牌形象 | 第46页 |
5.4 重视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助,发展多维度传播主体 | 第46-47页 |
5.5 重视NGO文化建设,打造先进文化传播符号 | 第47-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66页 |
A.歌路营评估报告 | 第52-61页 |
B.歌路营负责人访谈记录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