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0-13页 |
1.3.1 层状LiMO_2材料 | 第11页 |
1.3.2 尖晶石LiM_2O_4材料 | 第11-12页 |
1.3.3 橄榄石型LiFePO4材料 | 第12-13页 |
1.4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30页 |
1.4.1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性 | 第13-16页 |
1.4.2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6-19页 |
1.4.3 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19-30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2.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第31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3 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2-34页 |
2.3.1 Li_3V_2(PO_4)_3/C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Mg掺杂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制备 | 第33页 |
2.3.3 Mg-Cl双掺杂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4 Mg-Br双掺杂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2.4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34-35页 |
2.4.1 正极极片的制备 | 第34页 |
2.4.2 电池的组装 | 第34-35页 |
2.5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5-36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页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35页 |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 | 第35页 |
2.5.4 拉曼光谱测试 | 第35-36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6页 |
2.5.6 固体核磁共振 | 第36页 |
2.5.7 碳含量分析 | 第36页 |
2.5.8 四探针电导率测试 | 第36页 |
2.6 电化学测试 | 第36-38页 |
2.6.1 充放电测试 | 第36-37页 |
2.6.2 循环测试 | 第37页 |
2.6.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7页 |
2.6.4 恒电流间歇电位滴定测试 | 第37-38页 |
第3章 Mg-Cl双掺杂的磷酸钒锂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38-65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不同碳含量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38-44页 |
3.2.1 不同碳含量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38-40页 |
3.2.2 不同碳含量的Li_3V_2(PO_4)_3/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44页 |
3.3 不同比例Mg-Cl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44-52页 |
3.3.1 不同比例Mg-Cl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44-46页 |
3.3.2 不同比例Mg-Cl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2页 |
3.4 Mg-Cl双掺杂前后材料的性能对比研究 | 第52-64页 |
3.4.1 Mg-Cl双掺杂前后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52-58页 |
3.4.2 Mg-Cl双掺杂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8-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Mg-Br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65-86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Br含量对Mg-Br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 第65-72页 |
4.2.1 不同Br含量的Mg-Br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物理性能 | 第65-68页 |
4.2.2 不同Br含量的Mg-Br双掺杂磷酸钒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68-72页 |
4.3 Mg-Br双掺杂前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规律 | 第72-85页 |
4.3.1 Mg-Br双掺杂前后材料的结构对比 | 第73-79页 |
4.3.2 Mg-Br双掺杂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 第79-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