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换乘协同理论 | 第21-32页 |
2.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述 | 第21-23页 |
2.1.1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及构成 | 第21-22页 |
2.1.2 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组织 | 第22-23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述 | 第23-25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概述 | 第23页 |
2.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类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2.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 第24-25页 |
2.3 协同关系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2.3.1 协同含义 | 第25-26页 |
2.3.2 协同特征 | 第26-27页 |
2.3.3 协同原理 | 第27-29页 |
2.4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换乘协同过程 | 第29-31页 |
2.4.1 换乘站点协同 | 第29-30页 |
2.4.2 换乘线网协同 | 第30页 |
2.4.3 运营调度协同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换乘客流预测 | 第32-53页 |
3.1 客流预测主要内容 | 第32页 |
3.2 全网客流预测 | 第32-41页 |
3.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 第33-37页 |
3.2.2 常规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 第37-41页 |
3.3 基于OD矩阵的换乘客流预测 | 第41-45页 |
3.3.1 换乘OD预测思路 | 第41-43页 |
3.3.2 换乘OD计算模型 | 第43页 |
3.3.3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的换乘OD模型 | 第43-44页 |
3.3.4 网络学习和训练停止规则 | 第44-45页 |
3.4 面向全网(区域+市区)的多层次多模式客流预测方法 | 第45-52页 |
3.4.1 建立面向“区域+市区”的多层次多模式客流预测的必要性 | 第45页 |
3.4.2 面向全网(区域+市区)的多层次多模式客流预测模型 | 第45-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运营协同研究 | 第53-68页 |
4.1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运营协同基本思路 | 第53-56页 |
4.1.1 运营协同目标及原则 | 第53-54页 |
4.1.2 运营协同内容 | 第54-55页 |
4.1.3 运营协同模型构建流程 | 第55-56页 |
4.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运营组织协同分析 | 第56-61页 |
4.2.1 运营组织协同机理 | 第57-58页 |
4.2.2 运营组织协同方法 | 第58-61页 |
4.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运营协同模型 | 第61-67页 |
4.3.1 运营协同模型构建 | 第61-66页 |
4.3.2 模型求解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实例应用与分析 | 第68-82页 |
5.1 兰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概况 | 第68-69页 |
5.2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概述 | 第69-70页 |
5.3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公共交通换乘协同分析 | 第70-74页 |
5.3.1 兰州市公交运营现状 | 第70-71页 |
5.3.2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沿线公交线路调查统计 | 第71-74页 |
5.4 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5.4.1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4-75页 |
5.4.2 兰州市常规公共交通客流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5-76页 |
5.4.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运营协同模型应用 | 第76-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高峰断面客流量图和站点客流乘降量图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