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9-10页 |
1.2 心室辅助设备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3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刚度特性的解析模型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等效磁路法简介 | 第19-21页 |
2.3 单绕组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单绕组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结构形式 | 第21-22页 |
2.3.2 单绕组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径向力产生原理 | 第22-23页 |
2.4 电机被动刚度的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23-28页 |
2.4.1 轴向被动刚度的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23-26页 |
2.4.2 径向被动刚度的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26-28页 |
2.5 径向主动力和转矩与电流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28-30页 |
2.6 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0-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刚度特性的有限元仿真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电机仿真步骤与仿真参数设置 | 第35-39页 |
3.2.1 仿真步骤 | 第35-36页 |
3.2.2 电磁场仿真模式设置 | 第36页 |
3.2.3 电机尺寸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3.2.4 仿真边界条件设置 | 第37-38页 |
3.2.5 电机网格划分设置 | 第38-39页 |
3.3 被动刚度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轴向被动刚度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3.3.2 径向被动刚度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4 径向主动力与转矩的仿真与分析 | 第42-46页 |
3.4.1 径向主动力的仿真结果 | 第42-43页 |
3.4.2 转矩的仿真结果 | 第43-46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被动刚度的实验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单绕组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实验台的设计 | 第47-49页 |
4.2.1 实验台设计需求分析 | 第47页 |
4.2.2 实验台方案设计 | 第47-49页 |
4.3 样机及其配套夹具的设计 | 第49-51页 |
4.3.1 电机夹具设计需求分析 | 第49页 |
4.3.2 定位夹紧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4.4 电机被动刚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4.1 轴向被动刚度实验步骤 | 第51页 |
4.4.2 轴向被动刚度实测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3 径向被动刚度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4.4.4 径向被动刚度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