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应急物流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不确定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面向不确定环境的应急物流抗风险能力理论综述 | 第17-26页 |
·应急物流 | 第17-22页 |
·应急物流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应急物流的分类 | 第18-19页 |
·应急物流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 | 第22-23页 |
·技术的不确定性 | 第22页 |
·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22-23页 |
·管理的不确定性 | 第23页 |
·设施的不确定性 | 第23页 |
·应急物流的抗风险能力 | 第23-25页 |
·风险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风险的不确定性 | 第24-25页 |
·抗风险能力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应急物流抗风险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38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6-28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 第28-32页 |
·指标的拟定 | 第28-29页 |
·指标的简化 | 第29-31页 |
·问卷调研 | 第31-32页 |
·抗风险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 第32-37页 |
·技术因素 | 第33-34页 |
·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管理因素 | 第35-36页 |
·设施因素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应急物流抗风险能力评价模型 | 第38-51页 |
·抗风险能力评价方法比选 | 第38-41页 |
·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评价方法的比选 | 第39-4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1-45页 |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图 | 第41-43页 |
·各准则判断矩阵的确定 | 第43-44页 |
·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45-49页 |
·制定评分等级及标准 | 第45-46页 |
·评价灰类的确定 | 第46-48页 |
·灰色评价的计算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51-60页 |
·基本情况概述 | 第51-52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5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抗风险能力分析 | 第52-59页 |
·抗风险能力评价 | 第52-57页 |
·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措施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 粗糙集理论 | 第66-68页 |
附录B 应急物流抗风险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附录C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