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7-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二、艾思奇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3-1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是艾思奇辩证法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 第13-14页 |
(二)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艾思奇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三) 中国传统哲学对艾思奇唯物辩证法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三、艾思奇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上海时期:1932-1937) | 第17-25页 |
(一) 艾思奇在其辩证法思想形成时期的主要活动 | 第17-18页 |
(二) 《大众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 第18-20页 |
(三) 与叶青唯物辩证法之论战 | 第20-21页 |
(四) 唯物辩证法和民族解放运动 | 第21-23页 |
(五) 小结 | 第23-25页 |
四、艾思奇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延安时期:1937-1949) | 第25-33页 |
(一) 艾思奇在其辩证法思想发展时期的主要活动 | 第25-26页 |
(二) 关于辩证法论理学认识论的一致性 | 第26-27页 |
(三) 艾思奇对鲁迅思想的辩证法解读 | 第27-28页 |
(四) 形式论理学和辩证法 | 第28-32页 |
(五) 小结 | 第32-33页 |
五、艾思奇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总结(北京时期:1949以后) | 第33-43页 |
(一) 艾思奇在其辩证法思想总结时期的主要活动 | 第33-34页 |
(二) 批判梁漱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 | 第34-35页 |
(三) 用“一分为二”批判杨献珍“合二为一”思想 | 第35-37页 |
(四) 哲学教材中辩证法的突破——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 第37-38页 |
(五) 艾思奇辩证法思想的总结 | 第38-41页 |
(六) 小结 | 第41-43页 |
六、艾思奇辩证法思想形成历程的评析 | 第43-49页 |
(一) 社会政治背景对艾思奇辩证法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 艾思奇辩证法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结合的过程评析 | 第44-45页 |
(三) 艾思奇辩证法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 第45-47页 |
(四) 艾思奇辩证法后期的时代局限性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