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6页 |
·本文的研究依据及现实意义 | 第8-11页 |
·研究依据 | 第8-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来源 | 第11-1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第11-1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来源 | 第12-13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态势 | 第13-16页 |
·转移现状 | 第13页 |
·转移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转移的特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分析 | 第16-2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 第16-20页 |
·从微观角度分析 | 第16-17页 |
·从宏观角度分析 | 第17-20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深层次原因 | 第20-24页 |
第3章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概述 | 第24-32页 |
·发达国家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定位模式 | 第24-27页 |
·强制转移型的英国模式 | 第24-25页 |
·自由迁移型的美国模式 | 第25-26页 |
·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 | 第26-27页 |
·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定位模式 | 第27-28页 |
·韩国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定位模式 | 第27页 |
·印度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定位模式 | 第27-28页 |
·以上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 第28-32页 |
·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 | 第29页 |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是促进非农产业发展 | 第29-30页 |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国民素质 | 第30页 |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的非农化并举是上述国家的普遍特征 | 第3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革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我国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已取得的成绩 | 第32-35页 |
·调整相关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 第32-33页 |
·加强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第33-34页 |
·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34页 |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面临的困难 | 第35-3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 | 第35页 |
·可转移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转移面临“瓶颈” | 第35-36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兼业性、单一性和盲目性 | 第36-37页 |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限制多 | 第37页 |
·城镇化比例不高,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不强 | 第37-38页 |
第5章 改善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职能对策思考 | 第38-45页 |
·消除制度性障碍 | 第38-40页 |
·把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到更高的层次 | 第38页 |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对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 第38-39页 |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39-40页 |
·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 第40页 |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 第40-41页 |
·着重抓好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 | 第40-41页 |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 第41页 |
·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 | 第41-43页 |
·科学规划城镇建设 | 第41-42页 |
·加强引导管理,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 第42页 |
·立足产业优势,壮大优势产业 | 第42页 |
·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 | 第42-43页 |
·深化农业内部就业 | 第43-45页 |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页 |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第43-44页 |
·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发利用能力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