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泵站旱天放江污染 | 第11-12页 |
1.2.2 泵站旱天放江污染控制 | 第12-16页 |
1.2.3 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美国 NPDES 许可证制度及其监管 CSO 对我国启示 | 第22-39页 |
2.1 美国 NPDES 许可证制度 | 第22-28页 |
2.1.1 目标和原则 | 第22-23页 |
2.1.2 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2.1.3 种类与类型 | 第24-25页 |
2.1.4 污染物排放标准 | 第25-26页 |
2.1.5 监测和报告制度 | 第26-27页 |
2.1.6 监督与核查管理体制 | 第27页 |
2.1.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 | 第27页 |
2.1.8 法律责任 | 第27-28页 |
2.2 CSO 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流程 | 第28-33页 |
2.2.1 基于技术污水限制的第一阶段许可证 | 第28-30页 |
2.2.2 基于水质污水限制的第二阶段许可证 | 第30-32页 |
2.2.3 许可证第二阶段后期 | 第32-33页 |
2.3 对我国启示 | 第33-38页 |
2.3.1 完善立法,确立排污许可证制度法律地位 | 第33-34页 |
2.3.2 扩大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2.3.3 完善程序设计 | 第35-36页 |
2.3.4 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第36-37页 |
2.3.5 强化监督管理体制 | 第37页 |
2.3.6 开展排污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 | 第37-38页 |
2.3.7 完善处罚机制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排污许可证制度监管泵站旱天放江可行性分析 | 第39-48页 |
3.1 构建要素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3.1.1 法律依据 | 第39-40页 |
3.1.2 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3.1.3 排放标准 | 第41-42页 |
3.2 排污申报可行性分析 | 第42-45页 |
3.2.1 适用主体 | 第42页 |
3.2.2 监测与汇报制度 | 第42-44页 |
3.2.3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 | 第44-45页 |
3.3 监督处罚可行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1 监督与核查制度 | 第45-46页 |
3.3.2 法律责任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泵站旱天放江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框架及流程研究 | 第48-63页 |
4.1 泵站旱天放江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监管框架 | 第48-58页 |
4.1.1 法律依据 | 第48-49页 |
4.1.2 排放标准限值 | 第49-53页 |
4.1.3 监测汇报制度 | 第53页 |
4.1.4 监督核查制度 | 第53-58页 |
4.1.5 法律处罚制度 | 第58页 |
4.2 泵站排污许可管理程序 | 第58-62页 |
4.2.1 工作原则 | 第58页 |
4.2.2 泵站排污许可证申领主要环节和程序 | 第58-60页 |
4.2.3 许可证变更程序 | 第60-61页 |
4.2.4 许可证撤销与注销 | 第61页 |
4.2.5 泵站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4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件一: 泵站排污许可证申领登记表 | 第69-72页 |
附件二: 泵站旱天放江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拟)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