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热锻工艺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复杂模型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考虑动态再结晶的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模型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2.3 流动应力演化方程 | 第19-20页 |
2.4 晶粒尺寸演化方程 | 第20-21页 |
2.5 再结晶体积分数演化方程 | 第21页 |
2.6 待识别参数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参数识别方法 | 第23-37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参数识别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23-24页 |
3.3 优化方法 | 第24-36页 |
3.3.1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24-25页 |
3.3.2 优化方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3.3.3 遗传算法 | 第26-33页 |
3.3.4 序列二次规划法 | 第33-36页 |
3.3.5 优化算法具体流程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65Mn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 | 第37-51页 |
4.1 基础实验数据获取 | 第37-41页 |
4.1.1 65Mn材料热压缩实验 | 第37-40页 |
4.1.2 金相分析 | 第40-41页 |
4.2 参数初值与取值范围确定 | 第41-45页 |
4.2.1 晶粒尺寸演化方程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1-42页 |
4.2.2 未再结晶稳态流动应力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2-43页 |
4.2.3 再结晶稳态流动应力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3-44页 |
4.2.4 总体流动应力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4页 |
4.2.5 位错累积速度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4页 |
4.2.6 再结晶驱动力相关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44-45页 |
4.2.7 参数初值与取值范围确定结果 | 第45页 |
4.3 参数识别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3.1 初始参数输入 | 第45-46页 |
4.3.2 参数识别结果 | 第46-47页 |
4.4 参数识别程序的并行化 | 第47-50页 |
4.4.1 MPI消息传递通信的基本概念 | 第47页 |
4.4.2 程序并行化的具体方案 | 第47-50页 |
4.4.3 程序运行结果分析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宏微观耦合的轮毂轴承法兰热锻有限元仿真 | 第51-65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刚粘塑性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51-54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51页 |
5.2.2 变形基本方程 | 第51-52页 |
5.2.3 求解过程 | 第52-54页 |
5.3 热锻成形传热分析 | 第54-56页 |
5.3.1 传热基本方程 | 第54-55页 |
5.3.2 传热分析有限元求解 | 第55-56页 |
5.4 热锻微观组织演化与DEFORM二次开发 | 第56-58页 |
5.4.1 DEFORM子程序简介 | 第56-57页 |
5.4.2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嵌入 | 第57-58页 |
5.4.3 用户自定义程序的编译与运行 | 第58页 |
5.5 轮毂轴承法兰热锻有限元仿真 | 第58-64页 |
5.5.2 压力机参数确定 | 第59-60页 |
5.5.3 热锻仿真前处理 | 第60-62页 |
5.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轮毂轴承法兰热锻工艺仿真的实验验证 | 第65-71页 |
6.1 轮毂轴承法兰热锻实验 | 第65-69页 |
6.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65-66页 |
6.1.2 实验过程 | 第66-67页 |
6.1.3 结果处理 | 第67-69页 |
6.2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