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理论论文

高速铁路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相互作用优化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车辆-轨道耦合振动的研究现状第13-22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2-24页
2 轨道结构动力模型的建立第24-62页
    2.1 传统轨道结构动力模型的局限性及其收敛性分析第25-29页
    2.2 本文采用的轨道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第29-38页
    2.3 钢轨支承约束条件和强迫位移、强迫速度的处理方法第38-40页
    2.4 轨道结构振动微分方程第40-60页
    2.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3 车辆动力模型第62-68页
    3.1 车辆系统计算模型第62-64页
    3.2 车辆振动微分方程第64-66页
    3.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轮轨相互作用理论第68-74页
    4.1 轮轨接触理论第68-69页
    4.2 轨道几何不平顺第69-70页
    4.3 轨下刚度不平顺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车辆-钢轨-轨下结构垂向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及求解第74-82页
    5.1 车辆-钢轨-轨下结构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第74-75页
    5.2 车辆-钢轨-轨下结构系统方程求解的数值积分方法第75-79页
    5.3 车辆-钢轨-轨下结构系统耦合振动分析程序设计第79-81页
    5.4 收敛准则第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6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几何及刚度不平顺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第82-102页
    6.1 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第83-88页
    6.2 轨道刚度不平顺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第88-95页
    6.3 轨道刚度、几何不平顺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第95-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7 结论及展望第102-104页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第102-103页
    7.2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表格样式第108-110页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需求量变动的集装箱内陆集疏运系统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沙盘的地铁车站设备故障可视化呈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