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二人转音乐素材对当代歌曲创作的价值探析 | 第10-23页 |
第一节 二人转蕴含丰富的音乐素材资源 | 第10-14页 |
一、戏曲曲艺资源 | 第10-12页 |
二、民歌资源 | 第12-13页 |
三、音乐融合手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二人转富有独特的民族地域音乐韵味 | 第14-18页 |
一、调式上的民族地域特性 | 第14-15页 |
二、唱腔上独特的戏曲腔 | 第15-17页 |
三、语言上的东北味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二人转具有与当代歌曲相近的音乐特点 | 第18-23页 |
一、唱腔音乐与歌曲的相近性 | 第18-20页 |
二、唱腔演唱与歌曲演唱的相似性 | 第20-21页 |
三、“说口”与当代说唱歌曲的相似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二人转音乐与当代歌曲创作的双向互动与融合发展 | 第23-35页 |
第一节 二人转音乐与新民歌的编创(1949—1976) | 第23-27页 |
一、“戏改”与二人转小调的整理与编创 | 第23-25页 |
二、二人转音乐与新民歌歌曲的创作 | 第25-26页 |
三、二人转音乐与“大跃进”群众歌曲创作风潮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二人转音乐与流行歌曲的碰撞(1976—2000) | 第27-31页 |
一、二人转的繁荣与创新发展 | 第27-28页 |
二、二人转音乐与“戏歌”创作 | 第28-29页 |
三、二人转音乐与影视歌曲创作 | 第29-30页 |
四、二人转音乐与民族风歌曲创作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二人转音乐风格歌曲的流行(2000至今) | 第31-35页 |
一、二人转韵味歌曲与东北农村电视剧影视歌曲的火爆 | 第31-32页 |
二、二人转音乐素材与网络歌曲的传播 | 第32-33页 |
三、关于“二人转热”的思考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运用二人转音乐元素编创歌曲技巧探析 | 第35-48页 |
第一节 二人转音乐特色片段与音乐语汇的运用 | 第35-39页 |
一、运用某一符合歌词发音的片段 | 第35-37页 |
二、运用二人转特有音乐语汇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二人转核心曲牌的结构和调式的运用 | 第39-43页 |
一、运用核心曲牌的结构特点 | 第39-40页 |
二、运用核心曲牌调式和旋法 | 第40-43页 |
第三节 二人转特色节奏的运用 | 第43-45页 |
一、运用二人转典型节奏型 | 第43-44页 |
二、运用民族化的锣鼓节奏 | 第44-45页 |
第四节 特色方音和衬字、衬腔的运用 | 第45-48页 |
一、运用东北特色方音 | 第45-46页 |
二、运用独特的衬字衬腔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