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植硅体环境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23页 |
1.1.1 植硅体Si的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1.1.2 植硅体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1.3 植硅体形态学研究 | 第16-19页 |
1.1.4 植硅体在植物中的积累和分布 | 第19-21页 |
1.1.5 影响植硅体形成的因素 | 第21-23页 |
1.2 稀土环境生物学研究概述 | 第23-31页 |
1.2.1 稀土元素物理化学特性 | 第23-24页 |
1.2.2 稀土元素的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1.2.3 稀土元素环境生态安全 | 第25-27页 |
1.2.4 稀土元素与环境植物学效应 | 第27-29页 |
1.2.5 稀土元素在植物中的固定形式 | 第29-31页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概述 | 第31-36页 |
1.3.1 立题依据 | 第31-3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镧、pH、水分和硅对水稻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36-80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2.2.1 试材培养与处理 | 第37-39页 |
2.2.2 植物材料准备 | 第39页 |
2.2.3 水稻样品的植硅体含量测定 | 第39页 |
2.2.4 偏硼酸锂熔样提取镧方法 | 第39-40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0-70页 |
2.3.1 模拟环境条件对水稻植硅体积累的影响 | 第40-48页 |
2.3.2 模拟环境对水稻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48-59页 |
2.3.3 水稻各器官的镧积累 | 第59-63页 |
2.3.4 水稻的植硅体镧固定能力 | 第63-70页 |
2.4 讨论 | 第70-79页 |
2.4.1 镧和pH对植硅体镧固定的复合影响 | 第70-72页 |
2.4.2 镧和水分胁迫(干旱)对植硅体镧固定的复合影响 | 第72-73页 |
2.4.3 水稻植硅体积累对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73-76页 |
2.4.4 水稻不同器官植硅体镧固定差异 | 第76-7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水稻植硅体镧固定的机制 | 第80-98页 |
3.1 引言 | 第80-8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3.2.1 试材培养与处理 | 第81页 |
3.2.2 植硅体分析 | 第81页 |
3.2.3 基因表达研究 | 第81-84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8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3.3.1 镧和pH模拟环境植硅体相关性分析 | 第84页 |
3.3.2 镧和水分(干旱)模拟环境植硅体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3.3.3 镧对水稻幼苗各器官植硅体Si/La和植硅体Si含量的影响 | 第85-87页 |
3.3.4 镧和硅对水稻各器官PLSA的影响 | 第87-88页 |
3.3.5 镧和硅对水稻根Lsi1和Lsi2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8-89页 |
3.4 讨论 | 第89-97页 |
3.4.1 水稻植硅体镧的固定机制 | 第89-91页 |
3.4.2 根硅转运蛋白对水稻各器官植硅体固镧能力的影响 | 第91-93页 |
3.4.3 植硅体镧固定的环境生态意义 | 第93-9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四章 植硅体形态对水稻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98-127页 |
4.1 引言 | 第9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4.2.1 试材培养与处理 | 第98页 |
4.2.2 植硅体形态分析方法 | 第98-99页 |
4.2.3 统计分析 | 第9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2页 |
4.3.1 本文植硅体形态类型定义 | 第99-100页 |
4.3.2 模拟环境对水稻植硅体形态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4.3.3 模拟环境对哑铃型植硅体含量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4.3.4 模拟环境对导管型植硅体含量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4.3.5 模拟环境对其它形状植硅体含量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4.4 讨论 | 第112-125页 |
4.4.1 镧和pH对植硅体形态与镧固定的影响 | 第112-116页 |
4.4.2 镧和水分对植硅体形态与镧固定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4.4.3 镧和硅对导管型植硅体和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4.4.4 镧和硅对哑铃型植硅体和植硅体镧固定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植硅体镧固定对水稻光合和水分生理的影响 | 第127-149页 |
5.1 引言 | 第12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29页 |
5.2.1 试材培养与处理 | 第127页 |
5.2.2 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 第127-128页 |
5.2.3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28页 |
5.2.4 水稻叶片含水量参数测定 | 第128页 |
5.2.5 水稻茎水势与渗透势测定 | 第128-129页 |
5.2.6 统计分析 | 第12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41页 |
5.3.1 镧与硅对水稻叶片光合强度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5.3.2 镧与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3.3 镧与硅对水稻水分代谢的影响 | 第133-138页 |
5.3.4 光合作用与水分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8-141页 |
5.4 讨论 | 第141-148页 |
5.4.1 水稻光合水分生理与植硅体形成的成因探讨 | 第141-143页 |
5.4.2 植硅体镧固定与水稻叶光合水分生理的相关性探讨 | 第143-144页 |
5.4.3 基于光合水分生理的植硅体镧固定对镧毒性影响探讨 | 第144-1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六章 水稻种子萌发生理与植硅体镧固定的成因探讨 | 第149-164页 |
6.1 引言 | 第149-15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50-151页 |
6.2.1 试材培养与处理 | 第150页 |
6.2.2 水稻种子萌发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150-151页 |
6.2.3 统计分析 | 第15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51-160页 |
6.3.1 模拟环境对水稻种子萌发成功概率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6.3.2 模拟环境对水稻萌发种子胚芽和胚根的影响 | 第153-156页 |
6.3.3 模拟环境对水稻萌发种子储藏物质转换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6.3.4 模拟环境对水稻种子萌发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6.4 讨论 | 第160-163页 |
6.4.1 模拟环境对种子植硅体镧固定单一影响探讨 | 第160-161页 |
6.4.2 模拟环境对种子植硅体镧固定复合影响探讨 | 第161-162页 |
6.4.3 水稻种子萌发与植硅体镧固定的相关性探讨 | 第162-1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7页 |
主要结论 | 第164-166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166-167页 |
创新点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193页 |
作者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93-194页 |
附录(一)西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 第194-195页 |
附录(二)水稻幼苗植硅体形态数量统计 | 第195-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