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我国石榴栽培现状及问题 | 第15页 |
1.2 果树抗寒性鉴定方法 | 第15-17页 |
1.2.1 寒冻灾害调查法 | 第15-16页 |
1.2.2 生长恢复法 | 第16页 |
1.2.3 组织褐变法 | 第16页 |
1.2.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16页 |
1.2.5 组织细胞结构观察法 | 第16-17页 |
1.2.6 同工酶谱法 | 第17页 |
1.2.7 电阻抗图谱法 | 第17页 |
1.3 DREB1/CBF响应植物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7-20页 |
1.3.1 DREB1/CBF转录因子的发现 | 第17-18页 |
1.3.2 DREB1/CBF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18-19页 |
1.3.3 DREB1/CBF转录因子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4 DREB1/CBF转录因子冷胁迫调控途径非依赖ABA | 第20页 |
1.4 果树抗寒研究展望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石榴抗寒评价方法比较及品种筛选 | 第22-36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3.1 休眠期6个石榴品种自由水和束缚水的含量 | 第23-24页 |
2.3.2 低温胁迫对6个石榴品种REC的影响及LT50的确定 | 第24-25页 |
2.3.3 低温胁迫对6个石榴品种Pro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低温胁迫对6个石榴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6页 |
2.3.5 低温胁迫对6个石榴品种SOD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6 低温胁迫对6个石榴品种MDA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7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 | 第28页 |
2.3.8 低温胁迫对80个石榴品种REC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9 根据REC得出80个石榴品种的LT | 第31页 |
2.4 讨论 | 第31-36页 |
第三章 石榴PgCBF1转录因子功能分析 | 第36-50页 |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6-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6-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2.1 PgCBF1组织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3.2.2 PgCBF1基因的克隆 | 第42页 |
3.2.3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42-44页 |
3.2.4 PgCBF1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4页 |
3.2.5 构建pBI121-PgCBF1表达载体及农杆菌遗传转化 | 第44-45页 |
3.2.6 PgCBF1过表达拟南芥的鉴定及筛选 | 第45页 |
3.2.7 PgCBF1过表达拟南芥的表型观察 | 第45-47页 |
3.2.8 PgCBF1过表达拟南芥抗冻功能分析 | 第47页 |
3.2.9 下游冷胁迫应答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第47-48页 |
3.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0-52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4.1.1 石榴抗寒评价方法比较及品种筛选 | 第50页 |
4.1.2 石榴PgCBF1转录因子功能分析 | 第50页 |
4.2 创新点 | 第50-51页 |
4.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