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1.1 稻飞虱的灾变历史概况 | 第16-17页 |
1.2 稻飞虱的成灾机理及治理 | 第17-18页 |
1.3 稻田广食性天敌捕食作用研究方法 | 第18-33页 |
1.3.1 功能反应 | 第18页 |
1.3.2 昆虫生命表分析 | 第18-19页 |
1.3.3 蛋白质电泳的方法 | 第19页 |
1.3.4 单克隆抗体 | 第19-20页 |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0-21页 |
1.3.6 高通量测序和宏条形码技术 | 第21-30页 |
1.3.7 总结与展望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路线 | 第33-36页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3 研究路线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稻田群落结构和主要类群数量动态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2.1 田间调查和取样方法 | 第37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3.1 热带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动态(菲律宾) | 第38-41页 |
3.3.2 亚热带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富阳) | 第41-45页 |
3.4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稻田重要蜘蛛对两种飞虱控害功能研究 | 第48-67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材料 | 第49页 |
4.2.2 测试方法 | 第49-51页 |
4.2.3 节肢动物种群密度 | 第51页 |
4.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4.3.1 稻田蜘蛛对两种飞虱捕食率的比较 | 第51-54页 |
4.3.2 重要节肢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 | 第54-57页 |
4.3.3 蜘蛛捕食稻飞虱相关参数的分析 | 第57-58页 |
4.3.4 不同科蜘蛛对两种飞虱捕食率比较 | 第58-60页 |
4.3.5 四种蜘蛛对两种飞虱田间种群的功能反应 | 第60-62页 |
4.3.6 四种主要蜘蛛对白背飞虱捕食量的比较 | 第62-63页 |
4.3.7 四种主要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比较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稻田节肢动物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 | 第67-79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2.1 节肢动物采集与鉴定 | 第68-69页 |
5.2.2 核酸提取 | 第69页 |
5.2.3 主要节肢动物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 | 第69-70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5.3.1 获得条形码的稻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类 | 第70-74页 |
5.3.2 序列比对 | 第74-76页 |
5.3.3 系统进化分析 | 第76-77页 |
5.4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高通量测序通用兼并引物的设计与评估 | 第79-86页 |
6.1 引言 | 第79-8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6.2.1 通用兼并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 第80页 |
6.2.2 稻田主要节肢动物通用兼并引物的评估 | 第80-8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6.3.1 通用引物对主要节肢动物DNA的扩增 | 第81-83页 |
6.3.2 最适通用兼并引物和PCR程序的确认 | 第83-84页 |
6.4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七章 通用引物对主要节肢动物的扩增效果比较 | 第86-100页 |
7.1 引言 | 第86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6-92页 |
7.2.1 材料 | 第86-87页 |
7.2.2 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 第87页 |
7.2.3 特异性Taqman-MGB探针的设计合成 | 第87-89页 |
7.2.4 对六种主要天敌模拟混合猎物量的检测 | 第89-92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2-98页 |
7.3.1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92-95页 |
7.3.2 不同浓度混合物PCR产物的定量 | 第95-98页 |
7.4 讨论 | 第98-100页 |
第八章 天敌猎物多样性和转换动态的初步研究 | 第100-131页 |
8.1 引言 | 第100-101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8.2.1 田间调查方法 | 第101页 |
8.2.2 样品采集及其DNA的提取 | 第101-102页 |
8.2.3 测序样本的制备 | 第102-103页 |
8.2.4 模板制备以及文库的构建、评估、和高通量测序 | 第103页 |
8.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03-104页 |
8.3.1 原始序列处理 | 第103页 |
8.3.2 OTU分类和注释 | 第103页 |
8.3.3 相对捕食量的计算与比较 | 第103-104页 |
8.4 结果分析 | 第104-128页 |
8.4.1 稻田五种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猎物多样性分析 | 第104-112页 |
8.4.2 捕食性天敌不同生育期对各猎物类群相对捕食量动态比较 | 第112-117页 |
8.4.3 五种捕食性天敌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对各类群猎物的相对捕食量比较 | 第117-118页 |
8.4.4 五种捕食性天敌在相同水稻生育期对各猎物类群相对捕食量比较 | 第118-125页 |
8.4.5 水稻不同生育期五种天敌相互捕食作用 | 第125-126页 |
8.4.6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节肢动物类群个体数量相对百分数动态 | 第126-128页 |
8.5 讨论 | 第128-131页 |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9.1 研究总结 | 第131-133页 |
9.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3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135-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