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6页 |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第15-24页 |
1.1.1 流行病学 | 第16-18页 |
1.1.2 衣壳粒子 | 第18页 |
1.1.3 基因组 | 第18-19页 |
1.1.4 蛋白功能 | 第19-20页 |
1.1.5 侵染循环及与寄主的关系 | 第20-22页 |
1.1.6 细胞病理学 | 第22-23页 |
1.1.7 防治对策 | 第23-24页 |
1.2 植物病毒的运动和胞壁通道 | 第24-32页 |
1.2.1 胞壁通道 | 第24-26页 |
1.2.2 植物病毒的运动 | 第26-30页 |
1.2.3 寄主植物对病毒运动的防御策略 | 第30页 |
1.2.4 研究植物病毒运动的方法 | 第30-32页 |
1.3 植物肿瘤组织的维管化 | 第32-35页 |
1.3.1 肿瘤的维管化 | 第32-34页 |
1.3.2 植物的韧皮部和筛管系统 | 第34-35页 |
1.4 细跑用期异常与Rb-E2F倌号传导途径 | 第35-42页 |
1.4.1 细胞周期 | 第35-36页 |
1.4.2 Rb-E2F信号传导途径 | 第36-40页 |
1.4.3 Rb蛋白 | 第40-41页 |
1.4.4 E2F蛋白 | 第41-42页 |
1.5 Rb相关的病毒致瘤分子机制 | 第42-44页 |
1.5.1 病毒致瘤与细胞微环境 | 第42-43页 |
1.5.2 病毒的致瘤蛋白与细胞周期 | 第43-44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46-62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2.2 形态结构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 第47-49页 |
2.2.1 石蜡包埋与组织化学染色 | 第47页 |
2.2.2 负染色 | 第47-48页 |
2.2.3 树脂包埋与电镜观察 | 第48页 |
2.2.4 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48-49页 |
2.2.5 免疫荧光染色 | 第49页 |
2.2.6 扫描电镜 | 第49页 |
2.3 电子断层成像三维重构研究 | 第49-50页 |
2.3.1 图像采集 | 第49-50页 |
2.3.2 三维重构计算 | 第50页 |
2.3.3 分割和渲染 | 第50页 |
2.4 图像测量和分析 | 第50-52页 |
2.4.1 数量和长度测量统计 | 第50-51页 |
2.4.2 荧光量测量 | 第51-52页 |
2.5 酵母文库筛选 | 第52-54页 |
2.5.1 RNA提取 | 第52页 |
2.5.2 cDNA文库构建和评估 | 第52页 |
2.5.3 诱饵质粒的构建 | 第52-53页 |
2.5.4 酵母文库筛选 | 第53-54页 |
2.6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共定位相关实验 | 第54-58页 |
2.6.1 序列预测 | 第54页 |
2.6.2 互作对象基因克隆 | 第54页 |
2.6.3 酵母双杂交 | 第54-55页 |
2.6.4 BiFC | 第55页 |
2.6.5 Pull-down | 第55-56页 |
2.6.6 western-blot | 第56页 |
2.6.7 荧光定位及共定位 | 第56-57页 |
2.6.8 dsRNA Dot-bloting | 第57页 |
2.6.9 Dot ELISA检测 | 第57-58页 |
2.7 反向遗传学研究手段 | 第58-59页 |
2.7.1 瞬时过表达SRBSDV-P1 | 第58页 |
2.7.2 PVX体系持续过表达SRBSDV-P1 | 第58-59页 |
2.7.3 转基因体系持续过表达SRBSDV-P1 | 第59页 |
2.7.4 点突变SRBSDV P1基因的构建 | 第59页 |
2.7.5 荧光定量PCR | 第59页 |
2.8 本研究中用到的引物序列 | 第59-62页 |
第三章 SRBSDV诱导的瘤是利于病毒增殖和积累的场所 | 第62-89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结果 | 第63-82页 |
3.2.1 负染观测病毒粒子含量 | 第63页 |
3.2.2 dot-bloting分析病毒基因组dsRNA的积累 | 第63页 |
3.2.3 定量分析SRBSDV基因组的转录水平 | 第63-65页 |
3.2.4 病毒蛋白含量分析 | 第65-66页 |
3.2.5 切片分析SRBSDV分布 | 第66-70页 |
3.2.5.1 SRBSDV病株上瘤的起源和染色特性 | 第66-67页 |
3.2.5.2 SRBSDV病株上瘤中的细胞类型 | 第67-69页 |
3.2.5.3 SRBSDV病株瘤中细胞排布方式 | 第69-70页 |
3.2.5.3 SRBSDV病株瘤中富集病毒粒子及其组装的相关结构 | 第70页 |
3.2.6 其它植物呼肠孤病毒侵染的病株切片分析 | 第70-81页 |
3.2.6.1 RBSDV侵染的水稻茎切片分析 | 第71-74页 |
3.2.6.2 RBSDV侵染的玉米叶切片分析 | 第74页 |
3.2.6.3 RGDV侵染的水稻叶切片分析 | 第74-75页 |
3.2.6.4 RDV侵染的水稻病株切片分析 | 第75-77页 |
3.2.6.5 RRSV侵染的水稻叶切片分析 | 第77-81页 |
3.2.7 瘤中SE与PP的特性 | 第81-82页 |
3.3 讨论 | 第82-87页 |
3.3.1 植物病毒诱导的瘤细胞病理学 | 第82-84页 |
3.3.2 瘤状突起的维管化现象及其微环境的变化 | 第84-85页 |
3.3.3 瘤内增生韧皮部的物质运输效率 | 第85-86页 |
3.3.4 瘤内SE区域的形成模式 | 第86页 |
3.3.5 瘤内增生PP和SE区为病毒增殖和积累提供了场所 | 第86-87页 |
3.4 结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SRBSDV诱导的瘤有利于病毒运动的结构基础 | 第89-118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结果 | 第90-110页 |
4.2.1 SRBSDV诱导的瘤中SE-SE界面上存在2种细胞间通道 | 第90-93页 |
4.2.2 SRBSDV诱导的瘤中FL通道和筛孔的分布 | 第93-96页 |
4.2.3 SRBSDV诱导的瘤中FL通道中央髓状结构形态及组成分析 | 第96页 |
4.2.4 SRBSDV侵染水稻诱导的瘤中FL通道细胞壁组份的变化 | 第96-101页 |
4.2.5 其它植物呼肠孤病毒病株中的FL通道 | 第101-105页 |
4.2.6 SE-PP细胞界面上的FL通道 | 第105页 |
4.2.7 FL通道存在于健康的植物 | 第105-106页 |
4.2.8 玉米FL通道与水稻FL通道特性比较分析 | 第106-109页 |
4.2.9 植物呼肠孤病毒侵染的植株和健康植株中FL通道频率分析 | 第109-110页 |
4.3 讨论 | 第110-115页 |
4.3.1 FL通道的命名 | 第110-111页 |
4.3.2 FL通道的发生 | 第111-113页 |
4.3.3 由FL通道的特性看瘤状结构的功能——扩大了病毒活动的范围? | 第113页 |
4.3.4 植物呼肠孤病毒在瘤中的运动模式——不是长距离运动,而是特殊的胞间运动? | 第113-115页 |
4.3.5 植物呼肠孤病毒在植物体内的侵染循环 | 第115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SRBSDV P1蛋白是一个病毒致瘤的关键因子 | 第118-153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结果 | 第119-144页 |
5.2.1 酵母文库筛选SRBSDV与水稻互作蛋白 | 第119-120页 |
5.2.2 SRBSDV P1与OsRBR1在酵母中的相互作用 | 第120页 |
5.2.3 SRBSDV P1和OsRBR1在植物体内的互作 | 第120-121页 |
5.2.4 SRBSDV P1和OsRBR1在体外的互作 | 第121-123页 |
5.2.5 SRBSDV P1与OsRBR1的共定位分析 | 第123-125页 |
5.2.6 SRBSDV P1的存在能够改变OsRBR1的定位 | 第125-127页 |
5.2.7 持续表达P1促进烟草表皮细胞分裂 | 第127-133页 |
5.2.8 过表达P1引起烟草维管束细胞增生 | 第133-135页 |
5.2.9 转P1基因水稻引起维管束细胞增生 | 第135-137页 |
5.2.10 过表达P1能够导致筛管细胞相关的胞壁通道数量增加 | 第137-138页 |
5.2.11 Rb沉默的烟草中部分维管束细胞失去定向伸长能力 | 第138-140页 |
5.2.12 细胞周期中Rb-E2F信号通路的改变 | 第140-143页 |
5.2.13 SRBSDV P1与OsRBR1互作中两个蛋白各自的关键结构域分析 | 第143-144页 |
5.3 讨论 | 第144-151页 |
5.3.1 SRBSDV P1是个多功能蛋白 | 第144页 |
5.3.2 SRBSDV P1蛋白是病毒的致瘤蛋白 | 第144-146页 |
5.3.3 SRBSDV P1中的C末端区对Rb结合的贡献 | 第146-147页 |
5.3.4 P1具有改变寄主RBR蛋白定位的能力 | 第147-148页 |
5.3.5 SRBSDV P1蛋白具有改变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能力 | 第148-150页 |
5.3.6 RBR相关的信号途径对于维管束组织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6-167页 |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SCI论文)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