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及控制标准分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1.1 本文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7-18页
    1.2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1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及控制技术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及控制技术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研究路线第21-2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技术研究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相关计算理论第23-35页
    2.1 土体单向固结沉降理论第23-29页
        2.1.1 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第23-26页
        2.1.2 单向固结理论第26-29页
    2.2 土的本构模型第29-33页
        2.2.1 Mohr-Coulomb模型第29-31页
        2.2.2 Drucker-Prager模型第31-33页
    2.3 ABAQUS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病害及其成因分析第35-43页
    3.1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病害分析第35-37页
        3.1.1 差异沉降引起的路面破坏第35-37页
        3.1.2 差异沉降引起的路基破坏第37页
    3.2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成因分析第37-42页
        3.2.1 拓宽路基压实度不足导致差异沉降第37-39页
        3.2.2 高填方路基导致差异沉降第39-41页
        3.2.3 新老路基结合部强度不足导致差异沉降产生第41-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计算模型建立第43-56页
    4.1 依托工程概况第43-46页
        4.1.1 工程背景第43-44页
        4.1.2 地形地貌特征第44页
        4.1.3 水文地质情况第44-45页
        4.1.4 主要技术标准第45-46页
    4.2 路基改造及老路加宽方案第46-48页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8-51页
        4.3.1 基本假设第48-49页
        4.3.2 参数选取第49-50页
        4.3.3 模型设置和加载历程第50-51页
    4.4 拓宽路基有限元结果分析第51-55页
        4.4.1 拓宽路基位移有限元计算结果第51-54页
        4.4.2 拓宽路基应力有限元计算结果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分析第56-79页
    5.1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第56-66页
        5.1.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第56-59页
        5.1.2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第59-61页
        5.1.3 影响因素敏感性极差分析计算结果第61-66页
    5.2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关键因素影响分析第66-77页
        5.2.1 路基拓宽方式与拓宽宽度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第66-70页
        5.2.2 路基高度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第70-71页
        5.2.3 拓宽路基土参数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分析第71-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第79-89页
    6.1 一级公路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指标第79-82页
        6.1.1 考虑施工因素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第79-80页
        6.1.2 考虑设计因素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第80-81页
        6.1.3 考虑路面结构使用性因素的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第81-82页
    6.2 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公式研究第82-88页
        6.2.1 新老路基拓宽比与拓宽地基差异沉降限值关系表达式第82-84页
        6.2.2 地基、新路基填料弹性模量比与拓宽地基差异沉降限值关系表达式第84-86页
        6.2.3 路基高度与拓宽路基差异沉降限值关系表达式第86-88页
    6.3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9-92页
    7.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7.2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5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第95页
    2)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载抬头显示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隧道列车振动响应分析及减振降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