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维度的儿童房室内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 1.5.1 文献检索法 | 第20页 |
| 1.5.2 田野调查法 | 第20页 |
| 1.5.3 对比研究法 | 第20-21页 |
| 1.5.4 归纳法 | 第21页 |
| 1.6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21-22页 |
| 2 儿童生理、心理分析 | 第22-25页 |
| 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 2.1.1 儿童的定义 | 第22页 |
| 2.1.2 儿童年龄范围 | 第22页 |
| 2.1.3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 2.1.4 儿童房室内设计 | 第23页 |
| 2.2 各年龄段儿童特征 | 第23-24页 |
| 2.2.1 过渡性 | 第23-24页 |
| 2.2.2 闭锁性 | 第24页 |
| 2.2.3 独立性 | 第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 第25-39页 |
| 3.1 儿童生理特征 | 第25-26页 |
| 3.1.1 童年期(6-12岁)生长发育特点 | 第25-26页 |
| 3.1.2 青年期(12-14岁)生长发育特点 | 第26页 |
| 3.2 儿童生理特征对室内设计的需求 | 第26-27页 |
| 3.3 儿童心理特征 | 第27-36页 |
| 3.3.1 儿童逻辑思维的变化 | 第28-30页 |
| 3.3.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变化 | 第30-31页 |
| 3.3.3 儿童社会认知的变化 | 第31-33页 |
| 3.3.4 儿童情感的变化 | 第33-34页 |
| 3.3.5 儿童学习的变化 | 第34-36页 |
| 3.4 儿童心理特征对室内设计的需求 | 第36-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儿童房可变性设计 | 第39-59页 |
| 4.1 儿童房室内设计的空间分割 | 第39-42页 |
| 4.1.1 6-12岁儿童房的空间分割 | 第39-40页 |
| 4.1.2 12-14岁儿童房的空间分割 | 第40-41页 |
| 4.1.3 两个阶段的对比与变化 | 第41-42页 |
| 4.2 儿童房室内设计的界面设计 | 第42-45页 |
| 4.2.1 顶面设计 | 第42-43页 |
| 4.2.2 墙面设计 | 第43-44页 |
| 4.2.3 地面设计 | 第44-45页 |
| 4.2.4 儿童房的界面设计变化 | 第45页 |
| 4.3 儿童房室内设计的陈设布置 | 第45-55页 |
| 4.3.1 6-12岁儿童房的陈设布置 | 第45-50页 |
| 4.3.2 12-14岁儿童房的陈设布置 | 第50-54页 |
| 4.3.3 两个阶段的对比与变化 | 第54-55页 |
| 4.4 儿童房室内设计的色彩设计 | 第55-58页 |
| 4.4.1 6-12岁儿童房的色彩设计 | 第55-56页 |
| 4.4.2 12-14岁儿童房的色彩设计 | 第56-57页 |
| 4.4.3 两个阶段的对比与变化 | 第57-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儿童房可变性设计实践分析 | 第59-71页 |
| 5.1 6-12岁儿童房设计 | 第59-67页 |
| 5.2 12-14岁儿童房设计 | 第67-71页 |
| 6 结论 | 第71-74页 |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