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11页 |
1.2.2 中隔墙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监控量测应用研究 | 第12页 |
1.2.4 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 第12-13页 |
1.3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及工程概况 | 第17-31页 |
2.1 围岩压力概述 | 第17页 |
2.2 连拱隧道常用围岩压力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全土柱理论 | 第17页 |
2.2.2 泰沙基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岩柱理论 | 第18-20页 |
2.2.4 普氏理论 | 第20-21页 |
2.2.5 国家规范经验模式 | 第21页 |
2.3 连拱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破坏类型 | 第21-23页 |
2.3.1 变形破坏机理及类型 | 第21-22页 |
2.3.2 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4 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 第23-28页 |
2.4.1 连拱隧道深浅埋的判别 | 第23-24页 |
2.4.2 浅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 | 第24-27页 |
2.4.3 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 | 第27-28页 |
2.5 天鹅连拱隧道的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2.5.1 地质概况 | 第28页 |
2.5.2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2.5.3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2.5.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2.5.5 不良地质现象及评价 | 第29-30页 |
2.6 小结 | 第30-31页 |
3.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断面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1-59页 |
3.1 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 | 第31-33页 |
3.1.1 三导洞法 | 第31-32页 |
3.1.2 中导洞法 | 第32页 |
3.1.3 无导洞法 | 第32-33页 |
3.1.4 三种施工方案比较 | 第33页 |
3.2 连拱隧道中隔墙常见形式 | 第33-34页 |
3.3 数值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3.3.1 隧道动态施工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第34-36页 |
3.3.2 岩土本构模型 | 第36-37页 |
3.3.3 有限元软件MIDAS/GTS简介 | 第37-38页 |
3.4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38-55页 |
3.4.1 模拟计算基本假定 | 第38-39页 |
3.4.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4.3 不同施工方法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 第40-47页 |
3.4.4 不同施工工序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 第47-52页 |
3.4.5 开挖空间效应优化分析 | 第52-55页 |
3.5 小结 | 第55-59页 |
4.基于监控量测的连拱隧道优化分析 | 第59-79页 |
4.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第59-62页 |
4.1.1 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和内容 | 第59页 |
4.1.2 天鹅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第59-61页 |
4.1.3 庙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第61-62页 |
4.2 连拱隧道的监控量测及数据分析 | 第62-71页 |
4.2.1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 第62-64页 |
4.2.2 监测预警机制 | 第64页 |
4.2.3 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 | 第64-65页 |
4.2.4 监测点稳定判据 | 第65-66页 |
4.2.5 天鹅连拱隧道现场实测数据处理分析 | 第66-71页 |
4.3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变形预测 | 第71-76页 |
4.3.1 灰色理论简介 | 第71页 |
4.3.2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4.3.3 天鹅连拱隧道GM(1,1)模型变形预测 | 第73-76页 |
4.3.4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页 |
4.4 小结 | 第76-79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