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生物主动性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2.1.1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2.1.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5页 |
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2.1.5 生物学教学论 | 第15页 |
2.2 “主动性学习”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2.1 “主动”的概念 | 第15页 |
2.2.2 “主动性学习”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3 “生物学主动性学习”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4 “主动性学习”与“自学”的区别 | 第17页 |
2.3 “主动性学习”的构成要素 | 第17-18页 |
2.4 “主动性学习”的相关特征 | 第18-20页 |
2.4.1 “主动性学习”的特征 | 第18-19页 |
2.4.2 “主动性学习者”的特征 | 第19-20页 |
2.5 “主动性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5.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5.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3.4 测量工具 | 第24-25页 |
3.5 数据统计原理 | 第25-26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4.1 文、理科学生生物主动性学习情况 | 第26-32页 |
4.1.1 文、理科学生生物学习成绩情况 | 第26-27页 |
4.1.2 文、理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 | 第27页 |
4.1.3 文、理科学生生物主动性复习、预习的情况 | 第27-28页 |
4.1.4 文、理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情况 | 第28-29页 |
4.1.5 影响文、理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因素 | 第29-30页 |
4.1.6 文、理科学生对教材改进的看法 | 第30-31页 |
4.1.7 文、理科学生对生物课堂氛围的看法 | 第31-32页 |
4.2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生物主动性学习情况 | 第32-38页 |
4.2.1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情况 | 第32页 |
4.2.2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 | 第32-33页 |
4.2.3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生物主动性复习、预习的情况 | 第33-34页 |
4.2.4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情况 | 第34-35页 |
4.2.5 影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因素的情况 | 第35-36页 |
4.2.6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对教材改进的看法 | 第36-37页 |
4.2.7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对生物课堂氛围的看法 | 第37-38页 |
第5章 教学案例设计 | 第38-48页 |
5.1 高中生物中实验类课程案例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第38-41页 |
5.2 高中生物中理论类课程案例设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第41-45页 |
5.3 高中生物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类课程案例设计——《人类遗传病》 | 第45-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2页 |
6.1 结论 | 第48-50页 |
6.1.1 影响高中生生物学主动性学习的因素 | 第48-49页 |
6.1.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6.2 建议 | 第50-52页 |
6.2.1 对学生的建议 | 第50-51页 |
6.2.2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1页 |
6.2.3 对学校的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