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车行业竞争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技术线路 | 第10-11页 |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1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2 竞争力理论综述与行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 第12-22页 |
2.1 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12-15页 |
2.1.1 国外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12-15页 |
2.1.2 国内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15页 |
2.2 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演变 | 第15-17页 |
2.3 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 第17-19页 |
2.3.1 核心竞争力 | 第17页 |
2.3.2 品牌竞争力 | 第17-18页 |
2.3.3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 行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第19-20页 |
2.5 行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第20-22页 |
3 电动车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2-40页 |
3.1 电动车概述 | 第22-23页 |
3.2 我国电动车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 第23-28页 |
3.2.1 环境要素 | 第23-24页 |
3.2.2 品牌感知 | 第24-25页 |
3.2.3 研发能力 | 第25-27页 |
3.2.4 行业规模 | 第27-28页 |
3.2.5 管理能力 | 第28页 |
3.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页 |
3.4 评价指标的逻辑来源 | 第28-30页 |
3.5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0-40页 |
3.5.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 | 第30页 |
3.5.2 指标的筛选 | 第30-35页 |
3.5.3 信度分析 | 第35-37页 |
3.5.4 效度分析 | 第37页 |
3.5.5 我国电动车行业竞争力最终评价体系 | 第37-40页 |
4 我国电动车行业的评价与比较 | 第40-50页 |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收集 | 第40-41页 |
4.2 层次分析法的简要介绍 | 第41-45页 |
4.2.1 建立层次 | 第42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2-43页 |
4.2.3 层次单排序 | 第43-44页 |
4.2.4 层次总排序 | 第44页 |
4.2.5 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4.3 我国品牌电动车竞争力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45-46页 |
4.4 我国品牌电动车竞争力分析 | 第46-47页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5.1 管理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4.5.2 创新能力分析 | 第48页 |
4.5.3 品牌感知分析 | 第48页 |
4.5.4 规模分析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我国电动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第50-54页 |
5.1 打造良好外部环境 | 第50-51页 |
5.1.1 税收政策 | 第50页 |
5.1.2 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 | 第50页 |
5.1.3 政府采购 | 第50-51页 |
5.2 提升管理能力 | 第51页 |
5.2.1 横向整合一体化 | 第51页 |
5.2.2 纵向整合一体化 | 第51页 |
5.3 技术创新 | 第51-52页 |
5.4 加强消费者品牌感知 | 第52-53页 |
5.4.1 注重品牌定位 | 第52页 |
5.4.2 塑造品牌形象 | 第52-53页 |
5.4.3 提高服务水平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B. 专家访谈调查问卷 | 第60-61页 |
C. 我国电动车行业竞争力指标问卷调查表 | 第61-62页 |
D. 消费者品牌感知调查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