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6页 |
摘要 | 第16-19页 |
Abstract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7页 |
1 环境中的砷 | 第23-25页 |
1.1 砷元素 | 第23-24页 |
1.2 水体砷的来源 | 第24页 |
1.3 水体砷污染的现状 | 第24-25页 |
2 水体砷污染的去除 | 第25-31页 |
2.1 沉淀法 | 第26-27页 |
2.2 吸附法 | 第27-28页 |
2.3 离子交换法 | 第28页 |
2.4 膜分离技术 | 第28-29页 |
2.5 生物技术 | 第29-31页 |
2.6 其它除砷技术 | 第31页 |
3 水生植物对砷的富集 | 第31-43页 |
3.1 植物对砷的吸收 | 第33-35页 |
3.2 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植物对砷的解毒机制 | 第36-40页 |
3.3.1 隔离及区域化 | 第37-38页 |
3.3.2 砷还原 | 第38-39页 |
3.3.3 砷络合 | 第39-40页 |
3.3.4 砷甲基化 | 第40页 |
3.4 植物富集砷的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3.4.1 pH及Eh对植物富集砷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P、S、Fe、Ca元素对植物富集砷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3 微生物 | 第43页 |
4 研究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3-4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3-44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4.3 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不同沉水植物对砷富集的差异性及时间、浓度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47-65页 |
1 引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6页 |
2.1 沉水植物材料 | 第48-53页 |
2.1.1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 | 第48-49页 |
2.1.2 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 | 第49-50页 |
2.1.3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 | 第50-51页 |
2.1.4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 | 第51-52页 |
2.1.5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 第52-5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2.2.1 沉水植物的预培养 | 第53-54页 |
2.2.2 不同沉水植物砷处理的水培试验 | 第54页 |
2.2.3 苦草在不同砷水平处理下的水培试验 | 第54-55页 |
2.2.4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55页 |
2.2.5 沉水植物中砷的测定 | 第55-56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3.1 不同沉水植物对砷的富集能力 | 第56-58页 |
3.2 不同砷水平处理下苦草生物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58-59页 |
3.3 不同砷水平处理下苦草对砷富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59-60页 |
3.4 苦草中砷浓度与外源砷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4.1 不同沉水植物对砷富集的差异性 | 第60-61页 |
4.2 苦草对砷富集的特征 | 第61-63页 |
4.2.1 砷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2 处理时间及外源砷浓度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62-63页 |
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苦草对砷的抗氧化反应及解毒机理 | 第65-85页 |
1 引言 | 第6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5-71页 |
2.1 植物的预培养 | 第65-66页 |
2.2 砷处理的水培试验 | 第66页 |
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2.4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66-67页 |
2.5 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的测定 | 第67-70页 |
2.5.1 粗酶液的提取 | 第67页 |
2.5.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67-68页 |
2.5.3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第68-69页 |
2.5.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测定 | 第69-70页 |
2.6 巯基类化合物(Thiols)的测定 | 第70页 |
2.7 As(Ⅲ)和As(Ⅴ)的测定 | 第70-71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3.1 砷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 砷胁迫下苯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3.3 砷胁迫下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的变化 | 第73-76页 |
3.4 砷胁迫下巯基类化合物(Thiols)含量的变化 | 第76-77页 |
3.5 砷在苦草体内的价态变化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4页 |
4.1 砷胁迫对苦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8-80页 |
4.2 砷处理引起的氧化胁迫 | 第80页 |
4.3 苦草抗氧化酶系统变化与砷胁迫的关系 | 第80-82页 |
4.4 苦草非酶系统变化与砷胁迫的关系 | 第82-83页 |
4.5 苦草对砷的还原能力 | 第83-84页 |
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砷在苦草中的微区分布及价态分析 | 第85-95页 |
1 引言 | 第85-8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86页 |
2.2 苦草亚细胞组分的分离 | 第86页 |
2.3 As(Ⅲ)、As(Ⅴ)的测定 | 第86-87页 |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检测的样本制备 | 第87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3.1 各亚细胞组分中砷的含量 | 第87-88页 |
3.2 各亚细胞组分中砷的价态 | 第88-89页 |
3.3 能谱分析 | 第89-90页 |
4 讨论 | 第90-93页 |
4.1 砷在苦草亚细胞中的分布 | 第90-92页 |
4.2 苦草各亚细胞组分中砷的价态分析 | 第92-93页 |
4.3 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 | 第93页 |
5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pH、磷和硫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95-111页 |
1 引言 | 第95-9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96-97页 |
2.1 植物的预培养 | 第96页 |
2.2 pH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试验 | 第96页 |
2.3 磷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试验 | 第96-97页 |
2.4 硫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试验 | 第97页 |
2.5 砷的测定 | 第97页 |
2.6 巯基类化合物(Thiols)的测定 | 第97页 |
2.7 苯二醛(MDA)的测定 | 第97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4页 |
3.1 不同pH砷处理下苦草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97-99页 |
3.2 不同pH下苦草对砷的富集 | 第99-100页 |
3.3 不同pH下苦草各亚细胞组分中砷含量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3.4 磷对苦草吸收砷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5 硫对苦草吸收砷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9页 |
4.1 pH对苦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2 pH对苦草积累砷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3 pH对砷在亚细胞中分布的影响 | 第106页 |
4.4 不同磷水平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4.5 不同硫水平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11-114页 |
1.1 不同沉水植物对砷富集的差异性及时间、浓度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1.2 苦草对砷的抗氧化反应及解毒机理 | 第112页 |
1.3 砷在苦草中的微区分布及价态分析 | 第112-113页 |
1.4 pH、磷和硫对苦草富集砷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2 创新点 | 第114页 |
3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