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生态文明为森林文化建设提出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 第15页 |
1.1.2 森林成为生态环境主体的林业发展迎来了森林文化的反思 | 第15-16页 |
1.1.3 民生林业的推进为森林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平台 | 第16-17页 |
1.1.4 林业技术所不及的问题期待森林文化建设 | 第17页 |
1.1.5 森林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积淀和广泛民众基础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22-31页 |
1.3.1 国外森林文化及其建设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3.2 国内森林文化及其建设相关研究 | 第24-31页 |
1.3.3 国内外森林文化及其建设研究评述 | 第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31-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33-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5.2 可能的创新 | 第34-3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相关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36-49页 |
2.1 森林文化相关范畴 | 第36-44页 |
2.1.1 文化及其体现的人的本质 | 第36-38页 |
2.1.2 森林与森林文化 | 第38-39页 |
2.1.3 森林或林业的社会效益 | 第39-40页 |
2.1.4 民俗信仰 | 第40-42页 |
2.1.5 生态伦理 | 第42页 |
2.1.6 生态文明 | 第42-43页 |
2.1.7 民间理性 | 第43-4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4-48页 |
2.2.1 生产力发展与主导生产要素的演化 | 第44页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 第44-45页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45页 |
2.2.4 边际收益理论 | 第45-46页 |
2.2.5 林业公共政策理论 | 第46页 |
2.2.6 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实践论 | 第46-47页 |
2.2.7 文化功能和文化心理理论 | 第47-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 | 第49-61页 |
3.1 道家理想的生态愿景构想 | 第49-53页 |
3.1.1 道生万物而事物内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自然哲学 | 第49-50页 |
3.1.2 至德之世理想生态社会的目标规划 | 第50-51页 |
3.1.3 万物平等绝巧弃利之理想生态结构的秩序和分工 | 第51-52页 |
3.1.4 自化表率节制之理想生态社会的激励与沟通机制 | 第52-53页 |
3.2 儒家入世的生态伦理实践 | 第53-55页 |
3.2.1 以人为基础的仁学本体论与以阴阳五行为体系的自然哲学 | 第53-54页 |
3.2.2 直面现实仁爱及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54页 |
3.2.3 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限之为的人类主体 | 第54-55页 |
3.2.4 孜孜不倦的生态伦理践行 | 第55页 |
3.3 中国化佛教众生平等的博大伦理情怀 | 第55-58页 |
3.3.1 破除人类优越感整体把握事物价值的因缘本体论 | 第55-56页 |
3.3.2 生命及其他存在皆具因缘的因果报应轮回宇宙论 | 第56-57页 |
3.3.3 生存环境与主体不可分离的依正不二法则 | 第57页 |
3.3.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 第57-58页 |
3.4 伊斯兰教公平正义的生态伦理追求 | 第58-59页 |
3.4.1 自然万物种际公平的整体宇宙观 | 第58页 |
3.4.2 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乐园愿景 | 第58页 |
3.4.3 人类管理自然与爱惜生命的权责匹配 | 第58-59页 |
3.4.4 人类保护开发自然的仁善规范 | 第59页 |
3.5 基督教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 | 第59-60页 |
3.5.1 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之人类自我觉醒 | 第59-60页 |
3.5.2 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之教义升华 | 第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森林文化受传统文化的融合及其生态伦理的影响 | 第61-69页 |
4.1 儒道释文化融合的分析 | 第61-64页 |
4.1.1 融合的变迁演绎 | 第61-62页 |
4.1.2 直面现实而服务世俗的一致性 | 第62-63页 |
4.1.3 宇宙本体论与理论践行方法的相互借鉴 | 第63页 |
4.1.4 精英民众间阶层流动与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功利性 | 第63-64页 |
4.2 文化融合背景下森林文化中民俗信仰的特征 | 第64-67页 |
4.2.1 森林文化中民俗信仰神灵与民众需要的对应 | 第64-65页 |
4.2.2 森林文化中民俗信仰工具价值道德价值的共生共存 | 第65页 |
4.2.3 森林文化中神人互通而人性饱满的神之世俗性 | 第65-66页 |
4.2.4 森林文化中人神互造而命由天定运随时转的人之有限主体性 | 第66-67页 |
4.3 文化融合而凸显的森林文化主旨 | 第67-68页 |
4.3.1 将自然纳入伦理道德关怀对象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第67页 |
4.3.2 将人纳入自然生态整体以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 第67-68页 |
4.3.3 弘扬人的自主性以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 第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森林文化的现实留存调查与分析 | 第69-109页 |
5.1 贵州农村多民族森林文化的差异及认同之调查 | 第69-76页 |
5.1.1 苗族芦笙系创世女神而古树藏着祖先鬼魂皆需祭祀 | 第70-71页 |
5.1.2 彝族祖灵盛于竹筒徙居而山神祭祀处林木茂盛 | 第71-72页 |
5.1.3 侗族黄杨树系萨岁主神萨坛的标志性祖母树 | 第72-73页 |
5.1.4 布依族崇信天地河流田沟谷物树木等自然神以保丰收 | 第73-74页 |
5.1.5 仡佬族祭祀山神树神与祖先同等隆重 | 第74-75页 |
5.1.6 土家族信仰风神既能保丰收又具惩罚怪力 | 第75页 |
5.1.7 水族祭祀石头神生育神以提升民族生殖力 | 第75页 |
5.1.8 瑶族将古树奇木视为神树而姓名嵌入木字之现象普遍 | 第75-76页 |
5.2 贵州专题调查之分析 | 第76-80页 |
5.2.1 祭祀婚俗和语言文字及歌舞服饰系区别民族的标尺 | 第76-77页 |
5.2.2 民族森林文化晓谕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 第77页 |
5.2.3 民族森林文化使民族了解其源起并获取解释世界话语权 | 第77-78页 |
5.2.4 民众应对现实既秉承民俗信仰又不排斥科学 | 第78-79页 |
5.2.5 泛崇拜土地神但土地国家之象征缺失认同 | 第79-80页 |
5.2.6 土地神拷问引发土地资源道德信仰约束的思考 | 第80页 |
5.2.7 森林文化带动民族特色林业的民众基础广泛 | 第80页 |
5.3 广东农村民间茶文化之调查 | 第80-84页 |
5.3.1 民间茶文化中迎宾礼仪的传承与习得 | 第81页 |
5.3.2 民间茶文化中斟茶品茶程式规则的保留与淡忘 | 第81-82页 |
5.3.3 民间茶文化中婚丧祭俗的弘扬与功利表现 | 第82-83页 |
5.3.4 民间茶文化中馈赠与茶饮功效的理性认知 | 第83-84页 |
5.3.5 民间茶文化中药用价值的弘扬与创新 | 第84页 |
5.4 广东专题调查之分析 | 第84-90页 |
5.4.1 民间茶文化兼民俗和饮食文化特性且民众和市场参与度高 | 第84-85页 |
5.4.2 民间茶文化关系生产交易分配消费诸环节 | 第85-87页 |
5.4.3 民间茶文化呈现吉祥愿望其传承提升了女性表达权 | 第87页 |
5.4.4 民间茶文化使人的价值活现于生命历程 | 第87-88页 |
5.4.5 民间茶文化考量人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的伦理 | 第88页 |
5.4.6 民间茶文化之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与超越 | 第88-90页 |
5.5 湖南益阳竹乡民间竹文化之调查 | 第90-96页 |
5.5.1 竹笋竹筷等器物景观之民间竹文化 | 第90-91页 |
5.5.2 水利设施民居建筑等器物景观之民间竹文化 | 第91页 |
5.5.3 竹排竹轿竹杖竹马等交通器物景观之民间竹文化 | 第91-92页 |
5.5.4 毛笔竹简等文房用具器物景观之民间竹文化 | 第92-93页 |
5.5.5 管弦乐器与竹制雕刻等器物景观之民间竹文化 | 第93页 |
5.5.6 生育寿庆祖灵图腾等象征符号之民间竹文化 | 第93-94页 |
5.5.7 文学绘画等象征符号之民间竹文化 | 第94-95页 |
5.5.8 民众在竹文化开发方面的参与期盼 | 第95-96页 |
5.6 湖南专题调查之分析 | 第96-99页 |
5.6.1 竹文化景观和符号在民间竹文化中展现充分 | 第96页 |
5.6.2 民间生育庆寿消灾祛病仍繁复演绎着竹祭祀 | 第96-97页 |
5.6.3 民间竹文化符号潜藏丰富的社会效益 | 第97-98页 |
5.6.4 民间竹文化系竹产业特色生产要素 | 第98页 |
5.6.5 民众期待创新竹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并共享成果 | 第98-99页 |
5.7 民间桑麻文化之分析 | 第99-104页 |
5.7.1 桑树因分蘖能力强被民间赋予母性生命力 | 第99-100页 |
5.7.2 祭雨幽会祈嗣系民间与桑林相关的主要活动 | 第100-101页 |
5.7.3 麻器物文化证明中华民族五六千年前就已掌握纺织技术 | 第101-102页 |
5.7.4 麻衍生的服饰系文明标志亦社会地位之象征 | 第102-103页 |
5.7.5 麻纺织图案使社会启蒙与伦理教化艺术化 | 第103-104页 |
5.8 森林文化形成中森林客体对人类需要之贡献分析 | 第104-108页 |
5.8.1 森林对人类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 第105-106页 |
5.8.2 森林对人类归属和爱等需要的满足 | 第106页 |
5.8.3 森林对人类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 第106-107页 |
5.8.4 森林对人类美的满足 | 第107-10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森林文化曲折发展路径与国际借鉴 | 第109-135页 |
6.1 林业一维时期(1949-1977 年)森林文化的遭遇 | 第109-114页 |
6.1.1 林业一维发展时期的林业战略 | 第109-110页 |
6.1.2 林业一维发展时期林业管理的特点 | 第110-112页 |
6.1.3 林业一维发展时期森林文化沉寂湮灭的分析 | 第112-114页 |
6.2 林业二维时期(1978-1997 年)森林文化的复苏 | 第114-120页 |
6.2.1 林业二维发展时期的林业战略 | 第114-115页 |
6.2.2 林业二维发展时期林业管理的特点 | 第115-116页 |
6.2.3 林业二维发展时期森林文化生机萌动的分析 | 第116-120页 |
6.3 林业三维时期(1998 年—目前)森林文化的活跃 | 第120-125页 |
6.3.1 林业三维发展时期的林业战略 | 第120-121页 |
6.3.2 林业三维发展时期林业管理的特点 | 第121-123页 |
6.3.3 林业三维发展时期森林文化蓬勃兴发的分析 | 第123-125页 |
6.4 森林文化遭到践踏的国际案例及分析 | 第125-129页 |
6.4.1 尼泊尔一个森林村庄的变迁案例 | 第125-126页 |
6.4.2 尼泊尔案例分析 | 第126-127页 |
6.4.3 菲律宾二战后森林文化的遭遇案例 | 第127-128页 |
6.4.4 菲律宾案例分析 | 第128-129页 |
6.5 国内外森林文化发展路径及遭遇的启示 | 第129-134页 |
6.5.1 森林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须尊重林农理性 | 第129-131页 |
6.5.2 森林文化既是林业发展的社会成果又是富有特色的重要社会资本 | 第131-133页 |
6.5.3 森林文化将成为林业未来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之一 | 第133-13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七章 森林文化森林就业森林游憩社会效益的核算与比较 | 第135-152页 |
7.1 森林社会效益涵盖森林文化价值和森林就业价值及森林游憩价值的共识 | 第135-137页 |
7.1.1 国外的界定 | 第135页 |
7.1.2 国内的界定 | 第135-137页 |
7.2 森林就业社会效益和森林游憩社会效益的核算 | 第137-139页 |
7.2.1 森林就业社会效益的核算 | 第137-138页 |
7.2.2 森林游憩社会效益的核算 | 第138-139页 |
7.3 森林文化社会效益的核算 | 第139-149页 |
7.3.1 核算说明 | 第139-140页 |
7.3.2 核算数据 | 第140-142页 |
7.3.3 曲线模型匹配 | 第142-144页 |
7.3.4 曲线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144-148页 |
7.3.5 森林文化价值的核算 | 第148-149页 |
7.4 森林文化价值和森林就业价值及森林游憩价值等社会效益的比较 | 第149-151页 |
7.4.1 森林文化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 第150页 |
7.4.2 森林游憩需求越来越迫切 | 第150-151页 |
7.4.3 传统林业就业模式式微因而扩大林业就业机会亟待新思路 | 第15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八章 森林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 第152-158页 |
8.1 森林文化建设愿景目标的规划 | 第152-154页 |
8.1.1 将传承弘扬传统生态伦理纳入森林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 | 第152页 |
8.1.2 将森林社会效益纳入森林文化建设的目标成果核算 | 第152-153页 |
8.1.3 将森林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化结合起来 | 第153-154页 |
8.2 森林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154-155页 |
8.2.1 以民众对森林文化的市场需求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 | 第154页 |
8.2.2 以森林文化活动促进社会与森林的广泛深度交流 | 第154-155页 |
8.2.3 使政府顶层设计与社会民众参与相结合 | 第155页 |
8.3 森林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须尊重民间习俗信仰 | 第155-157页 |
8.3.1 吸取中外森林文化遭遇践踏的历史教训规避现代化陷阱 | 第155-156页 |
8.3.2 开展调查使森林文化建设彰显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 第156页 |
8.3.3 综合利用传统和虚拟网络载体尊重发扬森林文化民间智慧 | 第156-157页 |
8.4 森林文化建设须以社会效益为着力点发展民生林业 | 第157-158页 |
8.4.1 尊重传统文化价值理性使森林文化建设以社会效益为首 | 第157-158页 |
8.4.2 依托森林文化积极拓展民生林业 | 第158页 |
8.4.3 培养森林文化专业人才促进民生林业发展 | 第158页 |
结语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附录 | 第166-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176页 |
读博期间相关研究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