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1页 |
1.1 果实细胞壁结构、组分变化与果实成熟软化 | 第16-21页 |
1.1.1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 第16-17页 |
1.1.2 细胞壁结构变化与果实成熟软化 | 第17-19页 |
1.1.3 细胞壁组分变化与果实成熟软化 | 第19-21页 |
1.2 细胞壁降解酶与果实成熟软化 | 第21-27页 |
1.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 第22-24页 |
1.2.2 果胶甲酯酶(PME) | 第24页 |
1.2.3 果胶裂解酶(PEL) | 第24-25页 |
1.2.4 β-半乳糖苷酶(β-Gal) | 第25-26页 |
1.2.5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α-L-Arabinoftiranosidase,α-L-Af) | 第26页 |
1.2.6 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ET) | 第26页 |
1.2.7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酶(RG) | 第26-27页 |
1.3 草莓果实成熟软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3.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 | 第27页 |
1.3.2 果胶甲酯酶(PME)基因 | 第27页 |
1.3.3 果胶裂解酶(PL)基因 | 第27-28页 |
1.3.4 内切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ase,EG)基因 | 第28页 |
1.3.5 β-半乳糖苷酶(β-Gal)基因 | 第28页 |
1.3.6 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基因 | 第28-29页 |
1.4 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2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草莓果实不同发育阶段抑制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1-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材料 | 第31页 |
2.1.2 果实总 R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2.1.3 抑制差减杂交及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32页 |
2.1.4 PCR 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32页 |
2.1.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2.2.1 总 RNA 提取和 mRNA 分离纯化 | 第33-34页 |
2.2.2 酶切连接及抑制性 PCR | 第34页 |
2.2.3 SSH 文库的 PCR 鉴定 | 第34-35页 |
2.2.4 EST 序列分析 | 第35-39页 |
2.2.5 功能分类 | 第39-41页 |
2.2.6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1-43页 |
2.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草莓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变化、基因克隆及基因表达和进化分析 | 第45-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1.1 材料 | 第46-47页 |
3.1.2 果实硬度测定 | 第47页 |
3.1.3 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3.1.4 基因克隆 | 第48页 |
3.1.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PG 基因表达 | 第48页 |
3.1.6 PG 基因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3.2.1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硬度的变化 | 第49页 |
3.2.2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软化过程中 PG 酶活性变化 | 第49-50页 |
3.2.3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 PG 酶基因表达 | 第50-51页 |
3.2.4 PG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1-57页 |
3.2.5 果实 PG 基因的分子进化 | 第57-60页 |
3.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草莓果实果胶裂解酶(PL)活性测定、基因克隆及基因表达和基因进化分析 | 第62-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4.1.1 材料 | 第63页 |
4.1.2 PL 酶活性测定 | 第63-64页 |
4.1.3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软化过程 PL 酶活性变化 | 第64页 |
4.1.4 基因克隆 | 第64页 |
4.1.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PL 基因表达 | 第64-65页 |
4.1.6 草莓果实 PL 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3页 |
4.2.1 不同研磨提取液对果实 PL 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2 Ca~(2+)对 PL 活性测定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3 草莓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 PL 酶活性变化 | 第67页 |
4.2.4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 PL 基因表达变化 | 第67-68页 |
4.2.5 草莓果实 PL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8-69页 |
4.2.6 PL 基因定位 | 第69-72页 |
4.2.7 草莓果实 PL 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72-73页 |
4.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草莓果实果胶甲酯酶(PME)活性变化与基因表达 | 第75-7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5.1.1 材料 | 第75页 |
5.1.2 PME 酶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5.1.3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PME 基因表达 | 第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5.2.1 草莓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 PME 酶活性变化 | 第76-77页 |
5.2.2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 PME 基因表达变化 | 第77页 |
5.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草莓果实β-半乳糖苷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79-8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6.1.1 材料 | 第80页 |
6.1.2 基因克隆 | 第80-81页 |
6.1.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β-gal 基因表达 | 第8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6.2.1 β-gal 基因全长 cDNA 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81-85页 |
6.2.2 β-gal 基因定位 | 第85页 |
6.2.3 β-gal 基因表达 | 第85-86页 |
6.3 讨论 | 第86-88页 |
第七章 草莓果实纤维素酶活性变化、EG 基因克隆及基因表达分析 | 第88-96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7.1.1 材料 | 第89页 |
7.1.2 纤维素酶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89页 |
7.1.3 EG 基因克隆 | 第89-90页 |
7.1.4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EG 基因表达 | 第90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7.2.1 草莓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90-91页 |
7.2.2 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 EG 基因表达变化 | 第91-92页 |
7.2.3 EG 基因 cDNA 5'、3'端序列获得 | 第92-93页 |
7.3 讨论 | 第93-96页 |
第八章 森林草莓全基因组 MADS-box 转录因子基因的鉴定及果实 FaMADS1 基因siRNA 表达载体构建 | 第96-108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8.1.1 基因数据 | 第97页 |
8.1.2 方法 | 第97-98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6页 |
8.2.1 森林草莓 MADS-box 基因的序列特征、基因结构与染色体定位 | 第98-102页 |
8.2.2 森林草莓 MADS-box 蛋白的基序分布及序列特征分析 | 第102-104页 |
8.2.3 FaMADS1 基因序列分析 | 第104页 |
8.2.4 FaMADS1 基因 siRNA 载体构建 | 第104-106页 |
8.3 讨论 | 第106-108页 |
8.3.1 森林草莓全基因组 FvMADSs 基因分析 | 第106-107页 |
8.3.2 草莓果实 FaMADS1 基因分析 | 第107-108页 |
第九章 草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桃、李砧木离体叶片再生技术研究 | 第108-130页 |
9.1 草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09-114页 |
9.1.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9.1.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9.1.3 讨论 | 第113-114页 |
9.2 桃砧木品种‘Nemaguard’离体叶片再生技术研究 | 第114-123页 |
9.2.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9.2.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9.2.3 讨论 | 第122-123页 |
9.3 李砧木品种‘Marianna’离体叶片再生技术研究 | 第123-130页 |
9.3.1 材料和方法 | 第123-124页 |
9.3.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8页 |
9.3.3 讨论 | 第128-130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