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背景概述 | 第12-13页 |
| 1.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1.2 分解炉及分级燃烧机理 | 第13-15页 |
| 1.2.1 分解炉 | 第13-14页 |
| 1.2.2 分解炉分级燃烧机理 | 第14-15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1 分解炉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6页 |
| 1.3.2 煤粉低NO_x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2 数值模拟方法与NO_x生成机理 | 第20-30页 |
| 2.1 数值模拟简介 | 第20页 |
| 2.2 气相湍流模型 | 第20-22页 |
| 2.3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22-23页 |
| 2.4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3-25页 |
| 2.5 生料分解模型 | 第25-26页 |
| 2.6 NO_x生成机理与模型 | 第26-29页 |
| 2.6.1 NO_x生成机理 | 第26-28页 |
| 2.6.2 NO_x模型 | 第28-29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分解炉物理模型及模型验证 | 第30-46页 |
| 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 3.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32-33页 |
| 3.3 研究工况 | 第33-35页 |
| 3.4 分解炉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35-45页 |
| 3.4.1 速度场 | 第35-38页 |
| 3.4.2 温度场 | 第38-39页 |
| 3.4.3 组分场 | 第39-42页 |
| 3.4.4 NO_x生成与分布 | 第42-44页 |
| 3.4.5 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44-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分解炉燃烧特性优化 | 第46-78页 |
| 4.1 不同烟气速度对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6-53页 |
| 4.1.1 不同烟气速度下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46-47页 |
| 4.1.2 不同烟气速度下炉内组分场分布 | 第47-51页 |
| 4.1.3 不同烟气速度下炉内NO_x质量浓度分布 | 第51-53页 |
| 4.2 不同三次风速度对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53-61页 |
| 4.2.1 不同三次风速度下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53-54页 |
| 4.2.2 不同三次风速度下炉内组分场分布 | 第54-59页 |
| 4.2.3 不同三次风速度下炉内NO_x质量浓度分布 | 第59-61页 |
| 4.3 不同缩口半径对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61-69页 |
| 4.3.1 不同缩口半径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61-62页 |
| 4.3.2 不同缩口半径炉内组分场分布 | 第62-67页 |
| 4.3.3 不同缩口半径炉内NO_x质量浓度分布 | 第67-69页 |
| 4.4 不同生料配比对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69-76页 |
| 4.4.1 不同生料配比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70-71页 |
| 4.4.2 不同生料配比炉内组分场分布 | 第71-74页 |
| 4.4.3 不同生料配比炉内NO_x质量浓度分布 | 第74-7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5.1 结论 | 第78页 |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