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北陵校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校园规划及建筑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2.2 北陵校区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 1.2.3 相关研究的空白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东北大学的创建与校园迁徙 | 第19-27页 |
| 2.1 东北大学创立的背景及过程 | 第19-24页 |
| 2.2 北陵校区之前的校园区位及建筑 | 第24-25页 |
| 2.3 北陵校园的产生与形成 | 第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3章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解析 | 第27-45页 |
| 3.1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历史变迁 | 第27-29页 |
| 3.1.1 书院 | 第27-29页 |
| 3.1.2 从书院到学堂 | 第29页 |
| 3.2 北陵校区的规划背景与校园选址 | 第29-32页 |
| 3.2.1 校园规划背景 | 第29-31页 |
| 3.2.2 北陵校区的校园选址 | 第31-32页 |
| 3.3 北陵校区的校园规划思想 | 第32-37页 |
| 3.3.1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师 | 第32-36页 |
| 3.3.2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理念 | 第36-37页 |
| 3.4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特征与分析 | 第37-43页 |
| 3.4.1 中字形框架 | 第38-40页 |
| 3.4.2 严整的传统院落空间序列 | 第40-41页 |
| 3.4.3 西方新古典主义规划构图 | 第41-42页 |
| 3.4.4 经济实际的二元拼贴 | 第42-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北陵校区建筑设计分析 | 第45-69页 |
| 4.1 中国近代校园建筑概要 | 第45-47页 |
| 4.2 北陵校区历史建筑设计及分析 | 第47-66页 |
| 4.2.1 教学类建筑 | 第47-58页 |
| 4.2.2 生活类建筑 | 第58-60页 |
| 4.2.3 其他类的建筑 | 第60-6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 第5章 北陵校区规划和建筑的价值与影响 | 第69-77页 |
| 5.1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特征 | 第69-70页 |
| 5.2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的价值 | 第70-73页 |
| 5.2.1 历史价值 | 第70-71页 |
| 5.2.2 科学价值 | 第71-72页 |
| 5.2.3 文化价值 | 第72-73页 |
| 5.3 北陵校区校园规划和历史建筑的影响 | 第73-74页 |
| 5.3.1 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 第73-74页 |
| 5.3.2 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 第74页 |
| 5.4 北陵校区历史建筑群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图片索引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