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作用后压实粉质粘土的静动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5页 |
1.2.1 土的常规力学性能 | 第11-12页 |
1.2.2 冻融循环作用后土的力学性能 | 第12-13页 |
1.2.3 土动力学参数的经验预估公式 | 第13-15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冻融循环试验 | 第17-37页 |
2.1 土的基本性质 | 第17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17-20页 |
2.2.1 成型方法 | 第17-18页 |
2.2.2 制备过程 | 第18-20页 |
2.3 冻融循环中温度与含水率监测 | 第20-25页 |
2.3.1 测试仪器 | 第20-21页 |
2.3.2 传感器埋设 | 第21-22页 |
2.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4 冻融循环对物理参数的影响 | 第25-35页 |
2.4.1 测试仪器 | 第25-27页 |
2.4.2 仪器标定 | 第27-28页 |
2.4.3 测试步骤 | 第28-32页 |
2.4.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冻融循环后压实粉质粘土静力特性 | 第37-63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37-38页 |
3.1.1 测试仪器 | 第37页 |
3.1.2 试验条件 | 第37-38页 |
3.1.3 试验过程 | 第38页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2.1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2.2 围压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3 压实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4 含水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力学参数分析 | 第45-52页 |
3.3.1 破坏强度 | 第45-47页 |
3.3.2 切线模量 | 第47-49页 |
3.3.3 凝聚力 | 第49-51页 |
3.3.4 内摩擦角 | 第51-52页 |
3.4 破坏形式分析 | 第52-55页 |
3.4.1 破坏形式分类 | 第52页 |
3.4.2 破坏形式的微观分析 | 第52-55页 |
3.5 经验预估公式 | 第55-62页 |
3.5.1 破坏强度与切线模量 | 第55-59页 |
3.5.2 凝聚力与内摩擦角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冻融循环后压实粉质粘土动力参数 | 第63-80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63-65页 |
4.1.1 试验仪器 | 第63-64页 |
4.1.2 试验条件 | 第64页 |
4.1.3 试验过程 | 第64-65页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4.2.2 动剪切模量 | 第66-68页 |
4.2.3 最大动剪切模量 | 第68-69页 |
4.2.4 阻尼比 | 第69-71页 |
4.2.5 最大阻尼比 | 第71-72页 |
4.3 双曲线模型 | 第72-74页 |
4.4 经验预估公式 | 第74-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101页 |
附录 1 三轴应力~应变曲线 | 第87-91页 |
附录 2 三轴强度包线 | 第91-95页 |
附录 3 动剪切模量试验结果 | 第95-97页 |
附录 4 阻尼比试验结果 | 第97-99页 |
附录 5 双曲线模型曲线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