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设备论文

再生水管道金属管材的微生物腐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7页
        1.1.1 再生水回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1.2 再生水回用途径以及水质标准第11-15页
        1.1.3 再生水输送管道种类第15-16页
        1.1.4 再生水管道的微生物腐蚀问题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微生物腐蚀概述第17-18页
        1.2.2 主要微生物腐蚀机理第18-20页
        1.2.3 微生物腐蚀研究方法第20-21页
        1.2.4 再生水中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2-23页
    1.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3页
    2.1 菌种来源第25-26页
    2.2 菌种培养条件第26页
    2.3 微生物计数方法第26页
    2.4 微生物膜载体样品的制备第26-27页
    2.5 微生物腐蚀速率的测定方法第27-28页
    2.6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28-30页
        2.6.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28页
        2.6.2 三电极体系第28页
        2.6.3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28-30页
    2.7 主要大型实验仪器第30-33页
        2.7.1 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第30-31页
        2.7.2 D-100表面轮廓仪第31页
        2.7.3 CS350电化学工作站第31-33页
第三章 再生水管道微生物生态因子研究第33-40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研究方案第33-34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3.3.1 再生水中微生物生长变化曲线第34页
        3.3.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34-35页
        3.3.3 再生水中pH值随微生物生长的变化第35-36页
        3.3.4 再生水中溶解氧随微生物生长的变化第36-37页
        3.3.5 再生水中电导率随微生物生长的变化第37-38页
        3.3.6 再生水中UV254随微生物生长的变化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再生水管道管壁微生物膜特性研究第40-72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实验方案第40-42页
        4.2.1 金属挂片微生物腐蚀速率测量第40-41页
        4.2.2 金属挂片细菌总数、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测量第41页
        4.2.3 金属挂片微生物膜表面轮廓和透镜分析第41页
        4.2.4 金属挂片腐蚀形貌分析第41-42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71页
        4.3.1 挂片微生物腐蚀速率测量第42-53页
        4.3.2 挂片细菌总数、铁细菌数、硫酸还原菌数测定第53-55页
        4.3.3 挂片透射显微镜镜扫描结果第55-62页
        4.3.4 挂片EDS能谱扫描结果第62-66页
        4.3.5 挂片表面轮廓分析第66-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再生水管道微生物腐蚀电化学特性研究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实验研究方案第72-73页
    5.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第73-89页
        5.3.1 Q235B碳钢结果讨论与分析第73-78页
        5.3.2 铸铁结果讨论与分析第78-83页
        5.3.3 317L不锈钢结果讨论与分析第83-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3页
    6.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6.1.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6.1.2 创新点第9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1-92页
    6.3 管网防腐建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ALPUFF模型的大气环境容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下一篇: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