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现存问题 | 第13页 |
1.4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第二章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17页 |
2.2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类型 | 第17-18页 |
2.3 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21-29页 |
3.1 信息本原 | 第21-22页 |
3.2 最大流原理的提出 | 第22-24页 |
3.3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3.4 模型的求解 | 第26-27页 |
3.4.1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 第26-27页 |
3.4.2 模型的求解 | 第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 第29-39页 |
4.1 各单元指标的确定 | 第29-30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4.2.1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4.2.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形态 | 第32-34页 |
4.3 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探究 | 第34-36页 |
4.3.1 指标组元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4.3.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指标的预测 | 第36页 |
4.4 对策及建议 | 第36-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39-49页 |
5.1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 第39-41页 |
5.2 天津低碳生态城市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第41-46页 |
5.2.1 系统发展演化过程 | 第41-42页 |
5.2.2?值各分量的雷达图表征的系统演化过程 | 第42-44页 |
5.2.3 系统发展水平预测 | 第44-46页 |
5.3MIE模型与GM比较 | 第46页 |
5.4 对策及建议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大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49-59页 |
6.1 大庆市概况 | 第49页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1页 |
6.3 大庆低碳生态城市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第51-55页 |
6.3.1 中观子系统和宏观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 第51-52页 |
6.3.2 大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构形 | 第52-54页 |
6.3.3 不同层级评价的比较 | 第54-55页 |
6.4 大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预测的探究 | 第55-57页 |
6.4.1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6.4.2 指标发展变化预测 | 第56-57页 |
6.5 对策与建议 | 第57-5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5页 |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59-60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60-61页 |
7.3 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7.4 最大流原理研究展望 | 第62-65页 |
7.4.1 MFP的直观解释 | 第62-63页 |
7.4.2 整个科学的统一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