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有毒雾霾及其产生原因 | 第12页 |
1.2.2 有毒雾霾的危害性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1.2.3 基于Petri网的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1.4.1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2页 |
2 基于函数Petri网的区域年有毒雾霾累积危害性评价研究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危害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2-23页 |
2.2.1 有毒雾霾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危害过程 | 第22-23页 |
2.2.2 有毒雾霾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评价体系 | 第23页 |
2.3 函数Petri网的概念 | 第23-26页 |
2.3.1 函数Petri网的定义 | 第23页 |
2.3.2 函数Petri网的图形表达 | 第23-24页 |
2.3.3 函数Petri网变迁触发规则 | 第24-25页 |
2.3.4 函数Petri网库所状态值的函数表达式 | 第25-26页 |
2.4 区域年有毒雾霾累积危害性评价函数Petri网模型 | 第26-29页 |
2.4.1 函数Petri网评价模型 | 第26-27页 |
2.4.2 函数Petri网模型的算法 | 第27-28页 |
2.4.3 危害度定义 | 第28-29页 |
2.5 实例说明与分析 | 第29-32页 |
2.6 结语 | 第32-34页 |
3 基于模糊Petri网的差异化有毒雾霾危害性评价研究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危害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1 有毒雾霾事件的特点 | 第34页 |
3.2.2 有毒雾霾直接产生的危害事件 | 第34-35页 |
3.2.3 有毒雾霾危害产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35页 |
3.2.4 有毒雾霾引起的间接危害事件 | 第35页 |
3.2.5 有毒雾霾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评价体系 | 第35页 |
3.3 模糊集和模糊Petri网的概念 | 第35-39页 |
3.3.1 模糊集 | 第36页 |
3.3.2 模糊Petri网 | 第36页 |
3.3.3 模糊Petri网的产生式规则 | 第36-39页 |
3.4 差异化有毒雾霾危害性评价模糊Petri网模型 | 第39-43页 |
3.4.1 用隶属函数表达有毒雾霾事件 | 第39-40页 |
3.4.2 模糊Petri网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3.4.3 模糊Petri网模型矩阵推理算法 | 第41-42页 |
3.4.4 危害等级标准划分 | 第42-43页 |
3.5 实例说明与分析 | 第43-46页 |
3.6 结语 | 第46-48页 |
4 基于双枝模糊Petri网的不同区域年有毒雾霾危害性对比评价研究 | 第48-6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影响年有毒雾霾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危害的因素 | 第48-51页 |
4.2.1 有毒雾霾作为自然灾害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机理 | 第48-49页 |
4.2.2 有毒雾霾的危险性影响因素 | 第49页 |
4.2.3 地表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2.4 外界修复能力影响因素 | 第50页 |
4.2.5 影响有毒雾霾对地表自然生态环境危害的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4.3 双枝模糊Petri网概念 | 第51-54页 |
4.3.1 双枝模糊集 | 第51页 |
4.3.2 双枝模糊Petri网 | 第51-52页 |
4.3.3 双枝模糊Petri网的产生式规则 | 第52-53页 |
4.3.4 双枝模糊Petri网的变权规则 | 第53-54页 |
4.4 不同区域年有毒雾霾危害性对比评价双枝模糊Petri网模型 | 第54-56页 |
4.4.1 双枝模糊Petri网评价模型 | 第54-55页 |
4.4.2 双枝模糊Petri网模型矩阵推理算法 | 第55-56页 |
4.5 实例说明与分析 | 第56-60页 |
4.6 结语 | 第60-62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5.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