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公共精神概述 | 第18-24页 |
2.1 公共精神概述 | 第18-20页 |
2.1.1 内涵界定 | 第18页 |
2.1.2 基本功能 | 第18-20页 |
2.2 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共精神内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体现 | 第20-21页 |
2.2.2 近现代以来国内对公共精神的探索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状审视 | 第24-34页 |
3.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24页 |
3.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现状 | 第24-30页 |
3.2.1 公共意识层面 | 第24-27页 |
3.2.2 公共参与层面 | 第27-30页 |
3.2.3 公共责任层面 | 第30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共精神培育现状 | 第30-32页 |
3.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 | 第31页 |
3.3.2 高校教育者言传身教方面 | 第31-32页 |
3.4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的因素 | 第34-43页 |
4.1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1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对公共精神培育的影响 | 第34页 |
4.1.2 家庭的精神文化环境对公共精神培育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35-38页 |
4.2.1 市场价值取向使社会公德在GDP增长中滑坡 | 第36页 |
4.2.2 职业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 | 第36-37页 |
4.2.3 社会参与现状对公共精神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1 中国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38-39页 |
4.3.2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识的误导 | 第39-40页 |
4.3.3 网络空间文化引发的价值认同危机 | 第40页 |
4.4 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40-42页 |
4.4.1 高校在公共精神培育的知与行方面脱节 | 第40-41页 |
4.4.2 高校软硬件资源缺乏整合 | 第41页 |
4.4.3 学校存在重专业和轻德育的倾向 | 第41-42页 |
4.5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 | 第43-56页 |
5.1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43-45页 |
5.1.1 遵循公共精神培育规律 | 第43-44页 |
5.1.2 提升自我教育和公共精神境界 | 第44页 |
5.1.3 强化自我道德修养和公共责任意识 | 第44-45页 |
5.2 发挥高校教师的指引作用 | 第45-47页 |
5.2.1 注重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 第46页 |
5.2.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第46-47页 |
5.3 完善教育介体增强公共精神培育实效性 | 第47-52页 |
5.3.1 增加教育教学中公共精神的讲授 | 第47-49页 |
5.3.2 更新教育方法提高公共精神培育实效性 | 第49-52页 |
5.4 优化公共精神培育的环境 | 第52-55页 |
5.4.1 优化社会环境完善公共表达空间 | 第52页 |
5.4.2 优化校园环境以营造公共生活氛围 | 第52-53页 |
5.4.3 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以提高公共理性 | 第53-54页 |
5.4.4 优化家庭环境以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