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聚合物胶束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 姜黄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姜黄素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2.2 姜黄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智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pH 敏感型聚合物 | 第16-17页 |
1.3.2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 第17-18页 |
1.3.3 氧化还原敏感型聚合物 | 第18页 |
1.3.4 其他敏感型聚合物 | 第18-19页 |
1.4 课题的设计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姜黄素的结构修饰 | 第21-28页 |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原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 | 第21-22页 |
2.2 单端羰基化的姜黄素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28页 |
2.2.1 姜黄素的纯化 | 第22-23页 |
2.2.2 姜黄素单端羰基化(Cur (M))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5页 |
2.2.3 姜黄素双端羰基化(Cur (Bi))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27页 |
2.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40页 |
3.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试剂 | 第28页 |
3.1.2 仪器 | 第28-29页 |
3.2 mPEG-PLA-NHNH2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34页 |
3.2.1 mPEG-PLA 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30页 |
3.2.2 mPEG-PLA-NPC 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1页 |
3.2.3 mPEG-PLA-NHNH2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3页 |
3.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3.3 pH 敏感的姜黄素聚合物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40页 |
3.3.1 mPEG-PLA-NHN=Cur 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35页 |
3.3.2 Bi(mPEG-PLA-NHN)=Cur 的合成及表征 | 第35-36页 |
3.3.3 聚合物的红外(IR)和 GPC 表征 | 第36-38页 |
3.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0-55页 |
4.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4.1.1 原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1.2 仪器 | 第40-41页 |
4.2 姜黄素胶束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1-43页 |
4.2.1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1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4.3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制备及载药性能的研究 | 第43-46页 |
4.3.1 pH 敏感的姜黄素前药胶束制备 | 第43页 |
4.3.2 pH 敏感的姜黄素载药胶束制备 | 第43页 |
4.3.3 载药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4.4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物理性质的研究 | 第46-48页 |
4.4.1 姜黄素胶束形态表征 | 第46-47页 |
4.4.2 姜黄素胶束粒径及分布表征 | 第47页 |
4.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4.5 姜黄素胶束溶血实验研究 | 第48-50页 |
4.5.1 溶血性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5.2 溶血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4.6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50-55页 |
4.6.1 体外释药实验 | 第50-52页 |
4.6.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第五章 pH 敏感的姜黄素胶束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 第55-60页 |
5.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5.1.1 原料与试剂 | 第55页 |
5.1.2 仪器 | 第55页 |
5.2 姜黄素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55-58页 |
5.2.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5.3 姜黄素胶束的细胞摄取研究 | 第58-60页 |
5.3.1 细胞摄取实验 | 第58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发表论文、专利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