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酶法合成头孢氨苄的反应—膜萃取耦合过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2页
    1.1 头孢氨苄的概述第9-13页
        1.1.1 抗生素的简介第9页
        1.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9-11页
        1.1.3 头孢氨苄的介绍第11-12页
        1.1.4 头孢氨苄的制备第12-13页
        1.1.5 头孢氨苄制备中存在的问题第13页
    1.2 酶法头孢氨苄制备技术进展第13-17页
        1.2.1 有关酶的选择第14页
        1.2.2 分离提纯技术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 分离提纯设备第17-20页
        1.3.1 中空纤维膜在萃取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2 支撑液膜传质机理第18-20页
    1.4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0-22页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0页
        1.4.2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0页
        1.4.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反萃相预分散式支撑液膜萃取头孢氨苄机理及模型建立第22-34页
    2.1 反萃相预分散式支撑液膜萃取头孢氨苄的理论分析第22-26页
        2.1.1 反萃相预分散式支撑液膜第22-23页
        2.1.2 分离机理第23-24页
        2.1.3 分离系数第24页
        2.1.4 离子化分数第24-25页
        2.1.5 分配系数第25页
        2.1.6 头孢氨苄在中空纤维膜中的传质第25-26页
        2.1.7 中空纤维膜组件第26页
    2.2 反萃相预分散式支撑液膜萃取头孢氨苄过程建模第26-33页
        2.2.1 HFSLM-SD 萃取头孢氨苄过程传质分析第27页
        2.2.2 总传质系数模型假设第27-28页
        2.2.3 总传质系数模型建立第28-30页
        2.2.4 总传质系数模型求解第30-32页
        2.2.5 总传质系数模型验证第32-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反萃相预分散式的支撑液膜萃取头孢氨苄的实验研究第34-61页
    3.1 实验试剂、仪器与分析方法第34-39页
        3.1.1 实验试剂第34-35页
        3.1.2 实验仪器第35页
        3.1.3 分析方法第35-39页
    3.2 膜组件及其操作第39-44页
        3.2.1 膜材料的选择第39-40页
        3.2.2 膜两侧进料流量的选择第40-43页
        3.2.3 跨膜压差第43-44页
    3.3 反应体系的研究第44-50页
        3.3.1 原料液的性质第44-45页
        3.3.2 反萃液的性质第45-46页
        3.3.3 有机膜相的组成第46-50页
    3.4 操作条件优化第50-55页
        3.4.1 浓度对头孢氨苄分配系数的影响第50-52页
        3.4.2 进料相缓冲液的对比实验第52-53页
        3.4.3 反萃相混合速率第53-54页
        3.4.4 进料相与有机相体积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3.5 实验最优操作条件第55-56页
    3.6 反萃相预分散式支撑液膜萃取头孢氨苄的动力学研究第56-59页
    3.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SLM 中酶法合成头孢氨苄与原位移除第61-72页
    4.1 概述第61-62页
    4.2 动力学模型第62-63页
    4.3 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第63-66页
        4.3.1 实验材料第63页
        4.3.2 PGME 初始水解速率第63页
        4.3.3 头孢氨苄合成速率第63-64页
        4.3.4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第64-65页
        4.3.5 反应焓的计算第65-66页
    4.4 酶活性实验第66页
    4.5 络合剂的选择第66-70页
        4.5.1 与头孢氨苄的络合反应第67-68页
        4.5.2 酶促反应体系中原位络合第68-70页
    4.6 实验工艺流程简述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主要创新和展望第73-75页
        5.2.1 主要创新点第73页
        5.2.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附录第81-8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钯催化碳氢活化/环合反应合成异喹啉酮和异喹啉氮氧化物的方法学研究
下一篇:pH敏感的姜黄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