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2 现代宇宙学基础 | 第9-13页 |
2.1 标准宇宙学模型 | 第9-11页 |
2.1.1 标准宇宙学模型的建立 | 第9-11页 |
2.1.2 标准宇宙学疑难 | 第11页 |
2.2 暴胀宇宙学模型 | 第11-13页 |
2.2.1 暴胀宇宙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12页 |
2.2.2 暴胀宇宙学对疑难的解释 | 第12-13页 |
3 暗能量模型 | 第13-17页 |
3.1 宇宙学常数模型 | 第13页 |
3.2 全息暗能量模型及其推广模型 | 第13-17页 |
3.2.1 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13-15页 |
3.2.2 新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15-17页 |
4 相互作用新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17-26页 |
4.1 相互作用新全息暗能量模型宇宙学演化 | 第17-22页 |
4.2 相互作用新全息暗能量模型的Statefinder几何诊断 | 第22-26页 |
5 相互作用新全息暗能量模型动力学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 第26-35页 |
5.1 暗能量模型稳定性分析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5.2 相互作用项Q_0=0 | 第28-29页 |
5.3 相互作用项Q_1=3b~2H_(ρde) | 第29-30页 |
5.4 相互作用项Q_2=3b~2H_(ρdm) | 第30-31页 |
5.5 相互作用项Q_3=3b~2H(ρdeρdm/ρde+ρdm) | 第31-32页 |
5.6 相互作用项Q_4=3b~2H(ρde(ρde-ρdm)/ρde+ρdm) | 第32-34页 |
5.7 小结 | 第34-35页 |
6 新全息暗能量模型的热力学描述 | 第35-38页 |
6.1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35页 |
6.2 新全息暗能量模型熵的修正 | 第35-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