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的定向进化及酶法合成谷胱甘肽的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谷胱甘肤概述第16-21页
        1.1.1 谷胱甘肽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第16-17页
        1.1.2 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与应用第17-19页
        1.1.3 谷胱甘肽的主要生产方法第19-21页
            1.1.3.1 溶剂萃取法第19页
            1.1.3.2 化学合成法第19页
            1.1.3.3 发酵法第19页
            1.1.3.4 酶法第19-21页
    1.2 谷胱甘肽双功能合成酶GshF第21-24页
        1.2.1 GshF的来源第21页
        1.2.2 GshF的结构和性质第21-22页
        1.2.3 GshF的研究背景第22-24页
    1.3 酶分子改造的策略第24-27页
        1.3.1 定向进化第24-25页
        1.3.2 理性设计第25页
        1.3.3 半理性设计第25-27页
    1.4 ATP再生系统第27-29页
        1.4.1 丙酮酸激酶PK第27页
        1.4.2 多聚磷酸激酶PPK第27-29页
        1.4.3 乙酸激酶ACK第29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9-32页
第二章 GshFSA的重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测定第32-52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实验材料第32-36页
        2.2.1 菌株与质粒第32-33页
        2.2.2 主要耗材第33页
        2.2.3 主要仪器第33-34页
        2.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34-36页
            2.2.4.1 培养基的配制第34-35页
            2.2.4.2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35-36页
    2.3 实验方法第36-42页
        2.3.1 E. 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6页
        2.3.2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第36-37页
        2.3.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7-38页
        2.3.4 表达菌株的构建与验证第38-39页
        2.3.5 GshFSA的表达与纯化第39-40页
        2.3.6 GshFSA的表达条件优化第40页
        2.3.7 GshFSA的酶活及酶学性质第40-41页
        2.3.8 谷胱甘肽GSH的DTNB法检测第41-4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2.4.1 重组质粒与重组菌的构建第42-44页
        2.4.2 GshFSA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4-46页
            2.4.2.1 诱导时机的优化第44页
            2.4.2.2 表达温度的优化第44页
            2.4.2.3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第44-46页
        2.4.3 GshFSA的亲和纯化第46-47页
        2.4.4 GshFSA的酶学性质分析第47-50页
            2.4.4.1 温度对重组蛋白GshFSA酶活的影响第47页
            2.4.4.2 pH对重组蛋白GshFSA酶活的影响第47-48页
            2.4.4.3 ATP浓度对重组蛋白GshFSA酶活的影响第48-49页
            2.4.4.4 Mg~(2+)浓度对重组蛋白GshFSA酶活的影响第49-50页
            2.4.4.5 GshFSA的热稳定性第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定向进化提高GshFSA的酶活第52-67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实验材料第52-53页
        3.2.1 菌株与质粒第52-53页
        3.2.2 主要耗材第53页
        3.2.3 主要仪器第53页
        3.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53页
    3.3 实验方法第53-58页
        3.3.1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第53-56页
            3.3.1.1 gshA缺陷型大肠杆菌的构建第53-55页
            3.3.1.2 GshFSA不同表达强度载体的构建第55页
            3.3.1.3 不同重组菌株对砷耐受性的影响第55-56页
        3.3.2 易错PCR及连接体系优化第56-57页
        3.3.3 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筛选第57-58页
        3.3.4 突变体GshFSA的酶学性质第5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8-65页
        3.4.1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第58-61页
            3.4.1.1 gshA缺陷型大肠杆菌的构建第58-60页
            3.4.1.2 不同表达强度载体的构建第60页
            3.4.1.3 不同重组菌株对砷耐受性的关系第60-61页
        3.4.2 易错PCR及连接体系优化第61-64页
            3.4.2.1 易错PCR体系的优化第61-63页
            3.4.2.2 酶连接体系的优化第63-64页
        3.4.3 进化结果与突变体的酶活第64页
        3.4.4 突变体的酶学性质比较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乙酸激酶的重组表达及用于再生ATP合成GSH第67-82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实验材料第67-68页
        4.2.1 质粒与菌株第67页
        4.2.2 主要耗材第67页
        4.2.3 主要仪器第67页
        4.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67-68页
    4.3 实验方法第68-72页
        4.3.1 E.coli来源ack基因的扩增第68页
        4.3.2 ACK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8-69页
        4.3.3 ACK的诱导表达与纯化第69页
        4.3.4 ACK活性和热稳定性分析第69-71页
            4.3.4.1 ATP、ADP、AMP和GSH的HPLC检测第69-70页
            4.3.4.2 ACK的酶活分析第70页
            4.3.4.3 ACK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0-71页
        4.3.5 再生底物乙酰磷酸盐的合成第71页
        4.3.6 ACK与GshFSA双酶偶联用于GSH的合成第71-7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4.4.1 E.coli来源ack基因的扩增第72页
        4.4.2 ACK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2-73页
        4.4.3 ACK的诱导表达与纯化第73-74页
        4.4.4 ACK的活性及稳定性分析第74-79页
            4.4.4.1 ATP、ADP、AMP和GSH的标准曲线第74-76页
            4.4.4.2 ACK的催化效率第76-77页
            4.4.4.3 ACK催化的最适pH第77-79页
            4.4.4.4 ACK催化的最适温度第79页
            4.4.4.5 ACK的热稳定性情况第79页
        4.4.5 ACK与GshFSA双酶偶联催化合成GSH第79-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 结论第82-83页
    5.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4页
附录第94-97页
作者简介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tDNA序列的中华蜜蜂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下一篇:相互作用新全息暗能量模型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