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38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生猪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之一 | 第15-19页 |
·波动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 第23-31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30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32-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5-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生猪生产波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38-62页 |
·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 | 第38-44页 |
·经济波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38-39页 |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39-43页 |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 第43页 |
·生猪生产波动特征的基本涵义 | 第43-44页 |
·波动的产生机理及研究模型 | 第44-48页 |
·内生经济波动理论与研究模型 | 第44-46页 |
·外生经济波动理论与研究模型 | 第46-47页 |
·经济波动形成机理的新观点——内生与外生理论相结合 | 第47-48页 |
·生猪生产波动产生机理分析原理 | 第48页 |
·弹性理论与农产品生产波动 | 第48-52页 |
·弹性的相关理论 | 第48-50页 |
·农产品供给量、需求量与价格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蛛网模型 | 第50-51页 |
·发散型蛛网模型成为生猪生产动态过程分析的基础 | 第51-52页 |
·波动的测度方法 | 第52-58页 |
·速度法 | 第52-53页 |
·趋势分解法 | 第53-55页 |
·滤波法 | 第55-56页 |
·波动测度方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生猪生产指标波动成分分解的方法 | 第57-58页 |
·数据序列平稳性检验与协整理论 | 第58-61页 |
·波动成分的平稳性 | 第58-59页 |
·协整理论及其检验 | 第59-60页 |
·生猪生产波动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生猪生产波动研究指标的界定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生猪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62-86页 |
·生猪生产数据来源及其调整 | 第63-71页 |
·生产数据来源及其数据失真问题 | 第63-64页 |
·生猪生产数据及其修正 | 第64-71页 |
·生猪生产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 第71-77页 |
·研究指标选择 | 第71-72页 |
·调整后生猪出栏量的HP 滤波分解 | 第72-74页 |
·生猪生产波动规律分析 | 第74-77页 |
·生猪价格波动总体特征分析 | 第77-82页 |
·生猪年度内价格波动 | 第78页 |
·生猪年度间价格波动 | 第78-82页 |
·生猪价格波动与生产波动特征的比较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生猪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系分析 | 第86-115页 |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88-90页 |
·指标选择 | 第88页 |
·数据来源 | 第88-90页 |
·生猪生产与价格的协整检验 | 第90-98页 |
·协整检验的相关理论 | 第90-92页 |
·检验结果 | 第92-96页 |
·结果分析 | 第96-98页 |
·基于VAR 模型的生猪生产与价格波动关系分析 | 第98-109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 第98-100页 |
·构造生产与价格VAR 模型的基础 | 第100-104页 |
·VAR 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分析 | 第104-109页 |
·不同检验方式下协整关系的对比 | 第109-112页 |
·不同协整关系表达式存在的合理性解释 | 第109-110页 |
·不同协整关系与现实生产过程的讨论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五章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周期特征分析 | 第115-143页 |
·研究指标与方法的选择 | 第116-118页 |
·研究指标及数据 | 第116-117页 |
·H-P 滤波与趋势分解 | 第117-118页 |
·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变化规律 | 第118-120页 |
·模型建立与拟合 | 第118-119页 |
·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分析 | 第119-120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的周期特征分析 | 第120-129页 |
·波动周期分析原理 | 第120-122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周期分析结论 | 第122-125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规律拟合结果分析 | 第125-128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信息分析 | 第128-129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幅度分析 | 第129-130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幅度分析 | 第129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幅度统计特征分析 | 第129-130页 |
·生猪生产波动类型转移特征分析 | 第130-139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类型转移特征研究原理 | 第130-132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类型转移特征分析 | 第132-139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变化趋势预测 | 第139-140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成分趋势预测结果 | 第139页 |
·生猪出栏量波动趋势预测结果分析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中国生猪生产波动传导路径分析 | 第143-169页 |
·生猪生产波动传导的测定方法、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 第145-149页 |
·生猪生产波动传导过程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145-148页 |
·指标选择 | 第148页 |
·数据说明 | 第148-149页 |
·生猪生产区域性波动的同步性测度 | 第149-153页 |
·我国生猪生产区域的划分 | 第149页 |
·各生产区与全国之间波动的同步性测度 | 第149-151页 |
·各生产区之间波动同步性测度 | 第151-153页 |
·各省与全国生产波动同步性测度 | 第153-155页 |
·以年肉猪出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3-154页 |
·以年猪肉产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4页 |
·以年末生猪存栏头数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4-155页 |
·小结 | 第155页 |
·各省与所属地区之间生产波动同步性测度 | 第155-159页 |
·以年肉猪出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5-156页 |
·以年猪肉产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6-158页 |
·以年末生猪存栏量为指标进行测度 | 第158-159页 |
·小结 | 第159页 |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传导路径分析 | 第159-167页 |
·年肉猪出栏量波动传导路径 | 第159-161页 |
·年猪肉产量波动传导路径 | 第161-163页 |
·年末生猪存栏量波动传导路径 | 第163-166页 |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同步性特征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七章 基于FSFR 模型的生猪生产波动过程分析 | 第169-189页 |
·FSFR 模型的建立及其机理分析 | 第169-173页 |
·FSFR 模型的建立 | 第170页 |
·FSFR 模型的基本解释 | 第170-171页 |
·FSFR 模型作用机理分析 | 第171-173页 |
·因素对生产波动的影响过程分析 | 第173-174页 |
·内、外部因素影响生猪生产波动的作用过程 | 第173页 |
·影响因素到生产剧烈波动的形成过程 | 第173-174页 |
·利用FSFR 模型对我国近一期生猪生产波动过程的分析 | 第174-181页 |
·生产收缩过程分析(2005-2007 年) | 第176-178页 |
·生产扩张过程分析(2007-2010 年) | 第178-181页 |
·我国近一期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181-187页 |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 第182-184页 |
·近一期生猪生产波动的核心因素分析 | 第184-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9页 |
第八章 构建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预警系统 | 第189-201页 |
·预警系统与预案之间的关系 | 第190页 |
·建立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90页 |
·预警系统与预案互相补充 | 第190页 |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信息界定 | 第190-192页 |
·生猪生产波动类型界定 | 第191页 |
·生产波动预警模式划分 | 第191-192页 |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监测网络设计 | 第192-196页 |
·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监测的理论基础 | 第192页 |
·建立全国生猪生产波动监测网络 | 第192-196页 |
·防止生猪生产剧烈波动的响应机制 | 第196-198页 |
·生猪生产正常波动的响应机制 | 第197页 |
·生猪生产大幅扩张的响应机制 | 第197-198页 |
·生猪生产大幅收缩的响应机制 | 第198页 |
·保障措施 | 第198-199页 |
·生产与调控政策信息发布 | 第198-199页 |
·加强市场监测监管能力 | 第199页 |
·提高对农村散养户的扶持力度 | 第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201-207页 |
·基本结论 | 第201-203页 |
·平抑生产剧烈波动的对策建议 | 第203-206页 |
·数据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客观基础 | 第203-204页 |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宏观调控措施的协调性 | 第204页 |
·健全我国生猪疫病防疫体系 | 第204页 |
·提高我国生猪养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 第204-205页 |
·完善生猪生产波动预警系统 | 第205页 |
·通过远期交易方式平抑生猪生产剧烈波动 | 第205页 |
·减少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205-206页 |
·研究展望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作者简介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