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水中氨氮污染状况 | 第11-13页 |
1.1.1 水中氨氮污染物的性质及其污染来源 | 第11页 |
1.1.2 水中氨氮污染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低浓度氨氮的废水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2 高级氧化法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3-14页 |
1.2.2 电化学氧化法 | 第14-15页 |
1.2.3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15-16页 |
1.2.4 声化学氧化法 | 第16页 |
1.2.5 催化湿式氧化法 | 第16-17页 |
1.3 臭氧氧化及其改进技术 | 第17-20页 |
1.3.1 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3.2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18-20页 |
1.3.3 超声强化作用在臭氧氧化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4.1 课题项目来源 | 第20-21页 |
1.4.2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6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实验 | 第26-27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3.2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7页 |
2.3.3 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水中氨氮实验 | 第27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及表征 | 第27-29页 |
2.4.1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4.2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条件优化 | 第29-45页 |
3.1 负载活性组分的选择 | 第29-30页 |
3.2 催化剂制备单因素实验 | 第30-33页 |
3.2.1 浸渍液浓度的影响 | 第31页 |
3.2.2 煅烧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催化剂制备正交实验 | 第33-40页 |
3.3.1 Sr/Al_2O_3催化剂制备正交实验 | 第34-37页 |
3.3.2 Mg/Al_2O_3催化剂制备正交实验 | 第37-40页 |
3.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4页 |
3.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0-43页 |
3.4.2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超声对催化臭氧氧化的强化作用研究 | 第45-57页 |
4.1 超声强化作用单因素研究 | 第45-52页 |
4.1.1 溶液初始pH值 | 第45-46页 |
4.1.2 反应时间 | 第46-47页 |
4.1.3 反应温度 | 第47-48页 |
4.1.4 催化剂投加量 | 第48-49页 |
4.1.5 臭氧流量 | 第49-50页 |
4.1.6 超声功率 | 第50-51页 |
4.1.7 超声运行方式 | 第51-52页 |
4.2 无机离子对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模拟氨氮废水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实际氨氮废水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反应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 第57-66页 |
5.1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7-61页 |
5.1.1 反应动力学理论 | 第57-58页 |
5.1.2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8-61页 |
5.2 叔丁醇对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水中氨氮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超声强化催化臭氧氧化协同强化效应评价 | 第62-63页 |
5.4 反应前后Sr/Al_2O_3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