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前言第12-14页
1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19页
    1.1 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及方法进展第16-17页
    1.3 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9-21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9-20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20-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42页
    3.1 技术路线第21-22页
    3.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2-25页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3页
        3.2.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3-25页
    3.3 评价数据来源与信息提取第25-35页
        3.3.1 地形和土地利用因子第25-28页
        3.3.2 气象因子第28-30页
        3.3.3 地表因子第30-32页
        3.3.4 植被因子第32-35页
        3.3.5 社会经济因子第35页
    3.4 数据分析方法第35-42页
        3.4.1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第35-37页
        3.4.2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级第37-38页
        3.4.3 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第38页
        3.4.4 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研究的质心模型第38页
        3.4.5 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趋势研究的趋势法第38-39页
        3.4.6 生态环境脆弱性预测的Hurst指数第39-40页
        3.4.7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40页
        3.4.8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驱动因子空间关系分析的GWR模型第40-4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2-69页
    4.1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特征分析第42-50页
        4.1.1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敏感性时空特征分析第42-45页
        4.1.2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恢复力时空特征分析第45-47页
        4.1.3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压力度时空特征分析第47-50页
    4.2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分析第50-57页
        4.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特征分析第50-54页
        4.2.2 生态环境脆弱性质心迁移第54-55页
        4.2.3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演变特征第55-57页
    4.3 影响福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因子分析第57-61页
        4.3.1 生态敏感性主要驱动因子第57-59页
        4.3.2 生态恢复力主要驱动因子第59-60页
        4.3.3 生态压力度主要驱动因子第60-61页
    4.4 基于GWR模型的福建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驱动因子空间关系分析第61-69页
        4.4.1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形地貌因子的关系第63-64页
        4.4.2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第64-66页
        4.4.3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66-67页
        4.4.4 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第67-69页
5 讨论第69-73页
    5.1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第69-70页
    5.2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因子研究第70-71页
    5.3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演变第71-73页
6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附表第82-86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水中杀菌剂对SS316L表面生物膜活性及其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超声强化催化臭氧降解水中氨氮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