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 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一)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研究 | 第14-22页 |
(二) 王阳明心学与生命观、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3-24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 第26-37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一) 生命与生命观 | 第26-27页 |
(二)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 | 第27-28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 第28-35页 |
(一) 大学生生死观调查问卷情况的简介 | 第28页 |
(二) 大学生生死观调查数据分析 | 第28-33页 |
(三) 大学生生死观调查结论 | 第33-35页 |
三、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思路 | 第35-37页 |
(一) 当今大学生的生命样态亟须开展生命教育 | 第35页 |
(二)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5-36页 |
(三) 借鉴王阳明心学丰富生命教育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结构功能比较 | 第37-50页 |
一、 王阳明心学内容结构 | 第37-42页 |
(一) “心即理”的本体论 | 第38-39页 |
(二) “良知”的认识论 | 第39-40页 |
(三)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 第40-42页 |
(四) “致良知”的超越论 | 第42页 |
二、 王阳明心学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第42-45页 |
(一) 王阳明心学体系要素合理性评价 | 第43-44页 |
(二) 王阳明心学体系各要素的顺承关系合理性评价 | 第44-45页 |
三、 从王阳明心学结构的合理性看大学生生命教育结构的构建 | 第45-50页 |
(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结构的建造 | 第45-47页 |
(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维度分析 | 第47-48页 |
(三) 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依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比较 | 第50-64页 |
一、 王阳明心学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联系 | 第50-52页 |
(一) 目标构成的层次具有可比性 | 第50-51页 |
(二) 结构元素组成方式的可参照性 | 第51页 |
(三) 方法的同规律性 | 第51-52页 |
二、 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 第52-53页 |
(一) 珍爱生命 | 第52页 |
(二) 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 | 第52-53页 |
(三) 不断提升生命价值 | 第53页 |
三、 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 第53-58页 |
(一) 生命本体教育 | 第53-54页 |
(二) 生命认知教育 | 第54-56页 |
(三) 生命管理教育 | 第56-57页 |
(四) 生命超越教育 | 第57-58页 |
四、 改善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 第58-64页 |
(一) 生命认识方法——对话交流 | 第58-60页 |
(二) 生命体验方法——情感熏陶 | 第60-62页 |
(三) 生命提高方法——知行合一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