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赏识教育及其理论依据 | 第14-22页 |
一、 赏识教育 | 第14-17页 |
(一) 赏识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赏识教育的本质 | 第15-16页 |
(三) 赏识教育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 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7-22页 |
(一) 人本主义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7-18页 |
(二) 期望效应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8-19页 |
(三) 行为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9页 |
(四) 多元智能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9页 |
(五) 需要层次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 第22-26页 |
一、 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 | 第22-23页 |
(一) 赏识教育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 | 第22页 |
(二) 赏识教育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方法 | 第22-23页 |
二、 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一) 赏识教育有利于克服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一些困境 | 第23-24页 |
(二) 赏识教育有利于在新课程改革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24页 |
(三) 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24-25页 |
(四) 赏识教育能够承认学生差异性以促进“因材施教”的贯彻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赏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误区分析 | 第26-32页 |
一、 “一味赏识,摒弃批评”的误区 | 第26-27页 |
二、 “不能科学赏识学优生,又忽视学困生”的误区 | 第27-28页 |
三、 “过分依赖学校教师”的误区 | 第28-29页 |
四、 “赏识是一种教育方法,无关艺术”的误区 | 第29-32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赏识教育的实践策略 | 第32-42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 第32-33页 |
(一) 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生为本” | 第32-33页 |
(二) 对教师的评价应具有科学性 | 第33页 |
(三) 对学校的评价应适应时代需要 | 第33页 |
二、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 第33-35页 |
三、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 | 第35-36页 |
四、 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 第36-38页 |
(一) 提高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 第36-37页 |
(二) 提升教师运用赏识教育艺术的能力 | 第37-38页 |
五、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 第38-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