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三、 研究现状及研究创新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舌尖》热播的文化语境 | 第14-25页 |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碎片化语境 | 第14-16页 |
一、 传播媒介的碎片化促进了作品传播的速度 | 第14-15页 |
二、 传播对象的碎片化扩大了作品传播的力度 | 第15页 |
三、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延伸了作品传播的视域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的审美嬗变 | 第16-18页 |
一、 审美内容的多样性促进了受众的多元选择 | 第16页 |
二、 审美方式的普遍性促进了受众的个性解放 | 第16-17页 |
三、 审美视觉的刺激性增强了受众的猎奇心理 | 第17页 |
四、 审美情感的内张力延伸了受众的价值期待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视听影音的大众化需求 | 第18-19页 |
一、 高清镜头的视觉呈现满足了“食文化”的大众需求 | 第18-19页 |
二、 声音元素的融会贯通增强了“食文化”的大众审美 | 第19页 |
三、 视听语言的完美融合传递了“食文化”的大众情感 | 第19页 |
第四节 纪录片频道的机遇契合 | 第19-21页 |
一、 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促进了国产纪录片的发展 | 第19-20页 |
二、 《魅力·纪录》栏目的开播打造了全新的文化品牌 | 第20-21页 |
第五节 新媒体传播的收视效应 | 第21-25页 |
一、 微博提供了更广阔的受众平台 | 第21-22页 |
二、 微博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 第22-23页 |
三、 网络提供了推波助澜之力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舌尖》叙事的表现策略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小题大做的叙事题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 | 第27-31页 |
一、 关于叙事时空 | 第27-28页 |
二、 《舌尖》总分总式的叙事结构 | 第28-31页 |
第三节 交叉并叙的多元视角 | 第31-33页 |
一、 全知视角的灵活运用 | 第31-32页 |
二、 主人公视角的独特运用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触摸灵魂的故事表述 | 第33-39页 |
一、 前期策划努力寻找故事 | 第33-35页 |
二、 在平实的故事中追求悬念 | 第35-39页 |
第三章 《舌尖》视听的声画造型 | 第39-54页 |
第一节 画面造型的形象与形式 | 第39-46页 |
一、 画面的形象性元素解析 | 第39-41页 |
二、 画面的形式性元素分析 | 第41-46页 |
第二节 声音造型的真实与夸张 | 第46-50页 |
一、 人声带来真实感 | 第46-48页 |
二、 流水式音乐融会贯通全片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声画组合的表现与隐喻 | 第50-54页 |
一、 表现蒙太奇的情感张力 | 第50-52页 |
二、 隐喻蒙太奇的含蓄诠释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舌尖》内蕴的情感意味 | 第54-63页 |
第一节 美食背后的人文关怀 | 第54-56页 |
一、 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人文情怀 | 第54-55页 |
二、 美食作为载体传达“天人合一”思想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润物无声的乡土情结 | 第56-58页 |
一、 乡土场景渲染情绪,激发情感 | 第56-57页 |
二、 大范围地域跨越,展现多民族地方特色 | 第57-58页 |
三、 仪式化表达体现人们对土地的敬畏 | 第58页 |
第三节 影像承载的文化关照 | 第58-60页 |
一、 影像传达禁忌的力量 | 第59页 |
二、 影像联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 第59-60页 |
第四节 本土异域的文化融汇 | 第60-63页 |
一、 展现中国多民族不同饮食文化特点 | 第60页 |
二、 用纪录手法实现国家形象的柔性传播 | 第60-63页 |
第五章 《舌尖》映显的瑕瑜之论 | 第63-68页 |
第一节 《舌尖》的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一、 人物形象相对弱化 | 第63页 |
二、 主题风格不足 | 第63-64页 |
第二节 《舌尖》对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 第64-68页 |
一、 以时新性为依据,立足当下生活 | 第64-65页 |
二、 以受众为主体,符合受众心理需求 | 第65页 |
三、 以文本为基础,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 | 第65-66页 |
四、 以画面为依托,展现丰富多变的视听语言 | 第66-67页 |
五、 以本土文化为支点,传递普世人文情怀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其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