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绪论 | 第10-11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 浮光掠影看动画:童心至上的独特影视艺术 | 第11-15页 |
1.1 动画受众群体的广阔性 | 第11-13页 |
1.1.1 中国动画受众的现状 | 第11页 |
1.1.2 “成人动画”市场广阔 | 第11-13页 |
1.2 动画:独特的影视符号 | 第13-15页 |
1.2.1 动画与常规影视剧的差异 | 第13页 |
1.2.2 动画天马行空的双翼——符号性、假定性 | 第13-15页 |
2 造型与故事——动画片的两大支柱符号 | 第15-16页 |
2.1 造型与故事在动画中的鱼水关系 | 第15页 |
2.2 造型与故事孰先孰后的符号学划分 | 第15-16页 |
3 造型与故事主要符号的取材资源 | 第16-23页 |
3.1 造型符号与故事符号的主要范畴 | 第16-17页 |
3.2 动画中主要符号的源头 | 第17-23页 |
3.2.1 民间文学 | 第17-19页 |
3.2.1.1 有一种永恒的神话 | 第17页 |
3.2.1.2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第17-18页 |
3.2.1.3 有一句广传的谚语 | 第18页 |
3.2.1.4 有一则不老的寓言 | 第18-19页 |
3.2.2 作家文学 | 第19-21页 |
3.2.2.1 儿童文学 | 第19-20页 |
3.2.2.2 其他作家文学 | 第20-21页 |
3.2.3 民间工艺 | 第21-23页 |
3.2.3.1 民间美术 | 第21-22页 |
3.2.3.2 京剧艺术 | 第22-23页 |
3.2.4 其他艺术形式 | 第23页 |
4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动画故事符号与造型符号的变奏 | 第23-42页 |
4.1 故事符号的时代嬗变 | 第24-35页 |
4.1.1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期 | 第25-29页 |
4.1.1.1 “梦模式”情节:依靠“梦”进入虚化空间,想象带着镣铐跳舞 | 第25-26页 |
4.1.1.2 结局含“化身模式”情节:大团圆结局的悲壮因子 | 第26-28页 |
4.1.1.3 阶级对立主题:政治意味浓厚的体现 | 第28页 |
4.1.1.4 教育规训主题:“成人本位”的训诫 | 第28-29页 |
4.1.2 长篇电视动画片时期 | 第29-33页 |
4.1.2.1 “穿越模式”情节:幻想之花的怒放 | 第29-31页 |
4.1.2.2 “化装模式”情节:故事转折的导向 | 第31-32页 |
4.1.2.3 情感主题:“儿童本位”的张扬 | 第32-33页 |
4.1.3 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期 | 第33-35页 |
4.1.3.1 “环形模式”情节:双方无尽头的对立 | 第33-34页 |
4.1.3.2 “多线模式”情节:复杂故事的融合 | 第34页 |
4.1.3.3 多元的主题:多重主题的交织 | 第34-35页 |
4.2 造型符号的时代嬗变 | 第35-42页 |
4.2.1 张扬民族风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期 | 第36-38页 |
4.2.2 现代感十足的长篇电视动画片时期 | 第38-40页 |
4.2.3 造型风格多样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期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