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黑色宽幅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路基变形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冻土路基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12-16页 |
| 1.2.2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2 214国道共和至玉树段沿线多年冻土概况 | 第21-35页 |
| 2.1 214国道共和至玉树段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2.2 214国道共和至玉树段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 2.3 214国道共和至玉树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页 |
| 2.3.1 地层岩性 | 第22页 |
| 2.3.2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2页 |
| 2.4 214国道共和至玉树段水文、气象条件 | 第22-34页 |
| 2.4.1 温度条件 | 第23-29页 |
| 2.4.2 水文条件 | 第29-31页 |
| 2.4.3 太阳辐射 | 第31-33页 |
| 2.4.4 水分蒸发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 3 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5-53页 |
| 3.1 冻土地区的地质地理因素 | 第35-37页 |
| 3.1.1 冻土的土质 | 第35页 |
| 3.1.2 地表性状 | 第35-36页 |
| 3.1.3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6-37页 |
| 3.1.4 地表水与地下水 | 第37页 |
| 3.2 外界气候因素影响 | 第37-42页 |
| 3.2.1 气温变化 | 第38-39页 |
| 3.2.2 太阳辐射 | 第39-40页 |
| 3.2.3 降水与蒸发 | 第40-41页 |
| 3.2.4 风速风向 | 第41-42页 |
| 3.3 工程技术因素影响 | 第42-45页 |
| 3.3.1 路基填料的选择 | 第43页 |
| 3.3.2 路面类型 | 第43-44页 |
| 3.3.3 路堤高度 | 第44-45页 |
| 3.4 保护措施 | 第45-52页 |
| 3.4.1 增加路基热阻 | 第46-47页 |
| 3.4.2 调控辐射 | 第47-49页 |
| 3.4.3 增加路基散热 | 第49-52页 |
| 3.4.4 增加路基自身的稳定性及复合式路基 | 第52页 |
| 3.5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 4 荷载作用下黑色宽幅路基温度场及变形分析 | 第53-75页 |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4.1.1 计算区域的确定 | 第53-54页 |
| 4.2 参数的确定 | 第54-56页 |
| 4.2.1 土层的热物理参数 | 第54-55页 |
| 4.2.2 土层的力学参数 | 第55-56页 |
| 4.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56-59页 |
| 4.3.1 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 4.3.2 荷载条件 | 第57-59页 |
| 4.3.3 初始条件 | 第59页 |
| 4.4 结果分析 | 第59-74页 |
| 4.4.1 路基温度场分布情况 | 第59-71页 |
| 4.4.2 路基变形情况 | 第71-7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5 不同路面性状、路基宽度下路基温度场及变形情况 | 第75-93页 |
| 5.1 路面性状对冻土路基温度场及变形的影响 | 第75-84页 |
| 5.1.1 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 5.1.2 路基温度场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第75-81页 |
| 5.1.3 路基变形情况对比分析 | 第81-84页 |
| 5.2 路基宽度对冻土路基温度场及变形的影响 | 第84-92页 |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84页 |
| 5.2.2 路基温度场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第84-90页 |
| 5.2.3 路基变形情况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93-95页 |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3页 |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1-10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