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有关闲暇生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一、闲暇生活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二、国内外关于闲暇生活与德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小学生闲暇生活之德育意义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四、进入现场 | 第21-22页 |
五、资料分析整理 | 第22-24页 |
六、研究伦理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介绍 | 第25-32页 |
第一节 A村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25-28页 |
一、A村的生存实然背景 | 第25-26页 |
二、A村的闲暇生活文化氛围 | 第26-28页 |
第二节 A小学的现状 | 第28-32页 |
一、学校的硬件设施 | 第28-29页 |
二、学校的文化氛围 | 第29-32页 |
第二章 “被引导”的上学期间闲暇生活 | 第32-44页 |
第一节 “缩水”的课程与不足的闲暇技能 | 第32-37页 |
一、能够传授闲暇技能的“副课” | 第32-36页 |
二、尴尬的选修课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被约束”的闲暇活动 | 第37-40页 |
一、小课间“动起来” | 第37-38页 |
二、大课间“做操的” | 第38-39页 |
三、“自由”的日常放学时光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学校生活其他方面对培养闲暇生活的作用 | 第40-44页 |
一、“每日反思”、“随笔”作用甚微 | 第40-41页 |
二、“被家长监视”的感觉与学校闲暇教育 | 第41-42页 |
三、“借书”活动提高阅读的兴趣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放养”的假期闲暇生活 | 第44-53页 |
第一节 消沉的生活状态 | 第44-47页 |
一、放假和学习的完全对立——“放假就是让我玩的” | 第44-45页 |
二、学习才是正道——“没意思”和“玩疯了” | 第45-46页 |
三、适时必要的指导——“你给我找点事干”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占主导地位的静态活动 | 第47-51页 |
一、“一个人的狂欢” | 第47-48页 |
二、“除了看电视我还能干啥” | 第48-49页 |
三、兴趣爱好、课外书靠边站 | 第49-50页 |
四、“计时性”互联网的运用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单一的动态活动 | 第51-53页 |
一、“打牌也是一种感情交流” | 第51-52页 |
二、体育活动几乎没有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对其道德成长的影响以及原因分析 | 第53-64页 |
第一节 闲暇生活对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 第53-56页 |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可能性 | 第53-54页 |
二、影响农村小学生道德成长的消极表现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偏颇的闲暇观念 | 第56-60页 |
一、农村熟人社会的面子问题 | 第56-57页 |
二、“闲暇就是玩” | 第57页 |
三、“闲暇就是歇歇” | 第57-59页 |
四、“闲暇就是不花钱” | 第59-60页 |
第三节 短缺的闲暇资源 | 第60-62页 |
一、探索空间少 | 第60页 |
二、活动类型窄化 | 第60-61页 |
三、运动器械短缺 | 第61页 |
四、同伴支持不足 | 第61-62页 |
第四节 贫乏的闲暇技能 | 第62-64页 |
一、闲暇教育的偏颇 | 第62页 |
二、闲暇引导的偏颇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改善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的对策研究 | 第64-70页 |
第一节 闲暇观念的引导与更新 | 第64-65页 |
第二节 闲暇资源的拓展与整合 | 第65-68页 |
一、政策性的支持 | 第65-66页 |
二、已有闲暇资源的开发 | 第66-68页 |
第三节 适当的闲暇技能培养 | 第68-70页 |
一、培养科学的闲暇观念 | 第68页 |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 第68-69页 |
三、提高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 第69-70页 |
结语 度与过度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