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意义 | 第8页 |
2.实践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2.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一、学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7页 |
(一) 主观性试题 | 第12-13页 |
1.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构成要素 | 第12页 |
3.评价标准 | 第12-13页 |
(二) 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5-17页 |
1.教的层面 | 第15页 |
2.学的层面 | 第15-17页 |
二、主观性试题在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 第17-22页 |
(一) 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 第17-18页 |
(二) 落实考纲能力要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 第18-22页 |
1.助力阅读,提升理解能力 | 第18-19页 |
2.训练思维,准确运用知识 | 第19-20页 |
3.强化表达,全面阐释事物 | 第20-21页 |
4.培养学习自主性,增强创新意识 | 第21-22页 |
三、主观性试题在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途径 | 第22-40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页 |
2.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应用原则 | 第23-24页 |
1.循序渐进原则 | 第23页 |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页 |
3.因材施教原则 | 第23-24页 |
(三) 培养途径 | 第24-33页 |
1.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 第24-26页 |
2.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 第26-28页 |
3.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培养 | 第28-31页 |
4.对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 第31-33页 |
(四) 实践反思 | 第33-40页 |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 第34-36页 |
2.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 第36-38页 |
3.加强学校的配套建设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